曾國藩故居(富厚堂)導遊詞

接著我們再回頭看看曾氏後裔的介紹

曾國藩一共有三個兒子五個女兒,大兒子曾紀第不到兩歲的時候就得天花夭折了,二兒子曾紀澤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外交家,小兒子曾紀鴻是清代著名的數學家,孫輩中曾廣鈞是曾家的第二個進士,23歲中進士入翰林,是翰林院中最年輕的一位,孫女曾廣珊是著名女詩人,她的兒子就是國民黨國防部長俞大維,後面的直系第四代第五代都是非常出色非常優秀的,相對來說現在當官、從政的比較少了,大部分都在學術、科技、文化上很有成就,曾國藩的遺言裡也說到,不求代代都富貴,但求代代出秀才。旁邊說明里附帶介紹了他兄弟的後裔,他四個弟弟一共有6個兒子,14個孫子,41個曾孫,其中列出來的有曾憲植,曾國荃的玄孫女,也是我黨領袖葉劍英的夫人,早年投身革命,解放後任全國婦聯副主席,曾憲植是曾氏後裔裡邊第一個參加中國共產黨的,1927年入黨,先後參加過北伐戰爭,廣州起義,她和葉帥的兒子叫葉選寧,中將軍銜,現在廣州。另外曾昭掄原高教部的副部長,著名化學家。曾昭燏原南京博物院院長,中國博物館學和考古學的奠基人之一。曾憲楷原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俗話說一個家庭富不過三代,但曾氏後裔歷經100餘年而不衰,這與其嚴謹的家訓家教都是緊密相聯的。請抬頭看正上方一塊大匾,“八本堂”,底下的八句話就是曾家非常有名氣的八本家訓,它的內容從右至左,寫的是:“讀古書以訓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事親以得歡心為本,養身以少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居家以不晏起為本,居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可謂是曾氏家教的精髓,也是曾國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為曾氏後裔所效行。其中居家以不晏起為本,晏在荷葉方言讀“an”,意思就是早點起床,不要睡懶覺,要養成勤勞的好習慣,很多遊客看到最後一句“行軍以不擾民為本”還會聯想起毛主席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要以民為本,不拿民眾的一針一線。接著我們在往裡邊請,現在走進的是曾家的過廳也叫堂屋,房子比較長,正前方是曾家的神龕、神台,上面擺放的是曾氏先祖考妣的神位,以前的神龕非常漂亮,有很多的雕花和龍爪,但在文革期間給毀掉了,順著神龕往上看到一塊藍底金邊大匾,“勛高柱石”,這是在同治九年(1870年)曾國藩60歲生日,同治皇帝親筆御賜給他的,意思是曾氏的功勳顯赫就好比朝廷的柱石和棟樑一樣不可缺少,從這四個字足可以看出當年同治皇帝非常器重曾國藩,朝廷很重用他。原件是塊石牌,現依舊立於南京總統府。正上方是一塊“太子太保”的匾,這是在同治三年1864年曾氏平定太平天國,同治皇帝授與他一個很高的榮譽稱號,意思是太子的老師,前面兩塊匾都是我們模擬複製的,接著我們再回頭看看正後方懸掛了一塊原匾,曾國藩的親筆手跡肅雍和鳴,它是出自詩經中:“肅雍和鳴,先祖是聽”,肅是恭敬的意思,雍即溫和,用恭敬和溫和的態度發出和諧的聲音,先祖才願意聽,它也是倡導一個和諧,曾家子孫後代特別多,他希望家人之間能和睦相處,房子建的很高,空氣非常流暢,後面還有兩排房子,我們還在整修和陳列當中,接著我們這邊請,看到的是天井,這是南方很特有的建築,用來通風采光和排水的,無論下多大的雨,裡邊都保持乾燥。

曾紀鴻是清代著名的數學家,他也是舉人出生,但由於自己個人的愛好,他沒有順著功名考上去,沒有去做官,而是苦研數學,他將圓周率兀用筆算推算到3.14後的兩百多位。在當時的數學界處於國際領先的地位,但非常遺憾的是他英年早逝,只有33歲。都說到曾文正公的家書非常有名氣,這是曾國藩給他兒子寫的一封信,信中提到:凡人都望子孫為大官,余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君子,他不願意他的後代去從政做官。在第二段他還提到凡富貴功名,皆由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意,有些事情是命中注定,不可強求。他的夫人郭筠是湖北蘄水人,她也是出生在書香門第,她的父親郭佩霖和曾國藩是同年進士,同在翰林院做官,所以她從小受過傳統高等教育,嫁到曾府之後 ,負責主持家務,親課兒曹,成了富厚堂的女主人,她在教育子孫方面很有一套,她主張男女平等,主張讓她的孫輩們出國留學,所以說到曾氏後裔,代有英才,實與郭筠教育有方有很大關係。她也是近代的女詩人。

這邊看到的是四幅毛主席語錄,解放之後,這裡住進了當時的人民公社、鄉政府、供銷社、糧站、醫院等7個單位在裡面辦公,所以到處都是標語,現在我們用鏡子框下來,把它作為一個歷史的見證,見證了十年文革,也見證了這座鄉間侯府的變遷。

曾紀澤展廳,曾紀澤出生在1839年,享年51歲,是中國近代很有名氣的外交家,他承襲一等毅勇侯,任督察院左副都御使,歷任兵部、吏部、刑部、戶部侍郎。他的老師鄧寅皆先生是湘鄉人,舉人出身,曾主講於東皋書院,前後在曾家做塾師七年,同治二年(1863年),曾國藩擔任兩江總督,全家搬去安慶,在他走的時候寫了一幅對聯送給鄧先生:“清風欲邁戴安道,師範略同胡翼之”。戴安道是西晉的一個居士,胡翼之是宋朝的名師,曾國藩把自己家的塾師跟他們兩個相比,足以看到他很欣賞這位鄧先生,後面是他們父子的往來書信的介紹。這是曾紀澤的對聯:“含沖嗜漠不自厭,讀易論詩亦未殊”。意思是不要學到一點點東西就驕傲自滿,應該要不斷去充實自己,要活到老,學到老。曾紀澤作為一個外交大臣,他是在32歲時才開始學英語的,32歲已經過了學習知識的黃金年代,但曾紀澤仍然憑藉堅韌毅力自學了六年的英語。現在您或者在書本上看到或者聽說曾國藩是湘鄉人,其實這話也是對的,因為我們這裡在1951年以前是屬於湘鄉縣,51年之後劃分成為雙峰縣。最後講到的就是曾紀澤安葬父母,在家守孝,將她的父母合葬在  長沙望城坪塘伏龍山,現在墓地保存完好,並在進行保護與開發,也是一個旅遊景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