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故居(富厚堂)導遊詞

(  書房、臥室)書桌上方掛了一幅字,“每日清晨一柱香,謝天謝地謝三光,所求處處田禾熟,但願人人壽命長……我若貧時也不妨”。映應了他的理想,希望國泰民安,家庭和睦,干戈平息,希望能和平相處。門旁的對聯:“戰戰兢兢即生時不忘地獄,坦坦蕩蕩雖逆境亦暢天懷”,曾國藩是一個漢人,而當時是滿清王朝,滿人的天下,所以官場如戰場,他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生時不忘地獄,要居安思危;而下聯意為雖然處於逆境,但也要坦坦蕩蕩,要暢天懷,心態要積極。裡邊就是曾氏的臥室,擺放了比較簡單的家具,寧波床、茶几、書桌,旁邊的對聯“取人為善,與人為善;憂以終身,樂以終身”。意思是跟好的人相處,把好的東西傳給別人;下聯則為人生無常,有苦有甜,要用一種樂觀的態度對待人生。這邊也是曾國藩早年所寫,“不為聖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穫但問耕耘”。立志高遠,要么就不做,要么就做到最好,不要那么在乎結果,過程才是最重要的。

書房:曾國藩在他的一生當中經歷了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四朝,清朝由於有他便出現了短暫的同治中興的局面,他的妻子歐陽氏很賢惠很有才氣,清封一品夫人,一品侯夫人,一品侯太夫人,享年58歲。

青少年時期:他的出生地白玉堂,離這九公里,風水特別好,因為它的後面有一座這樣的山,名叫高嵋山也叫高帽山,都說像清朝的官帽一樣,看到這邊還寫有一首詩“高嵋山下是儂家,歲歲年年斗物華……”這是曾國藩《歲暮雜感》中的第二首詩,這一年,曾在京城呆了整整一年,到年終因為要參加第二年的恩科,仍不能回家與親人團聚,對於一個年僅25歲的第一次出遠門的年輕學子來說,思鄉之情可想而知,詩中真摯地表達了他對家鄉的熱愛和深切思念之情。黃金堂幾乎沒有什麼建築了,只剩一個遺址了。蔣市街現名井字街,這裡是三國時期蜀國名相蔣琬的出生地。底下是曾國藩早年就讀的書院和他的早期學友簡介,京師生涯,仕途亨通,曾國藩十年七遷,官至二品。在朝廷的六部侍郎裡邊,擔任過五個部的副職、禮部(宣傳、教育)、兵部(國防)、工部(建築)、刑部(司法)、吏部(組織、人事)。這邊介紹的是改變了他人生當中最大的一件事情,他統領湘軍,成為湘軍統帥。鹹豐二年(1852年)曾國藩在赴江西任鄉試主考官途中得知母親去世,便上奏請假回家守孝。鹹豐三年(1853年)以一個在籍侍郎的身份在湖南辦團練,在衡陽練水師,最後帶領的這支湘勇不僅成為了太平天國的掘墓人,同樣也開創了湖南一個最為鼎盛的人才群體。羅澤南,一代儒將,雙峰縣石牛人,早期的湘軍將領。郭嵩燾,湖南湘陰人,晚清第一位出使英國的外交大臣。楊岳斌,湖南長沙人,湖北提督,陝甘總督。彭玉麟,衡陽人,兵部尚書。胡林翼,湖南益陽人,湖北巡撫(6年),對於當時整個湘軍和東南戰場,他的貢獻是非常大的。都說湘軍是從曾國藩開始,到後來有蔡鍔、譚嗣同、毛澤東、劉少奇、彭德懷,都相繼從湖南走出去,所以人們“無湘不成軍”。

初出屢挫,雖屢戰屢敗,但他屢敗屢戰,越挫越勇,心態非常積極。

1864年,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克復金陵,舉辦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的近代化,創造了中國歷史上的六個第一,創辦了第一個近代軍事工廠—安慶內軍械所,第一家書局,第一尊大炮,第一艘火輪船,第一家翻譯局,派遣了中國的第一批留學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魂歸故里:和他的夫人合葬在長沙望城坪塘伏龍山,現墓地保護開發得非常好。

曾氏文獻及後人評說曾國藩

曾廣鈞展廳:曾重伯,派名廣鈞,號環遠,系曾國藩長孫,亦是其孫輩中的佼佼者, 23歲中進士,入翰林,是翰林院中最年輕的一位,有翰院才子之稱。光緒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曾重伯奉旨“記名”出使大臣,統軍援朝鮮,後在朝雖未正式開戰,中日便講和了,但其軍事才幹亦能體現,他支持維新變法,參加新黨,在詩文方面很有造詣,有“詩界八賢”之稱,著有《環天室詩集》行世。秋瑾曾拜曾廣鈞為師,學習作詩。

曾廣鍾是曾家講新教育的先鋒,也是曾家第一個加入基督教的教徒,他在長沙設立中國基督會及明誠國小。

曾廣珊,曾紀鴻的獨生女兒,從小受其母親郭筠的影響,非常喜歡作詩,著《縵華仙館詩抄》,他的兒子俞大維,曾擔任台灣國民黨國防部部長。

曾廣鎔是曾紀鴻的五子,他的夫人是著名書法家黃自元的女兒,他的女兒曾寶施是一位著名的翻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