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故居(富厚堂)導遊詞

這邊是曾紀澤的書房和臥室,介紹了曾紀澤出使西歐傑出的外交史,以及曾家曾經用過的一些家具,曾紀澤為中國近代史做過的最大貢獻,就是1881年簽訂了《中俄伊犁條約》收復了新疆伊犁地區5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在弱國無外交的困境中,簽訂了晚清最後一張比較平等的條約。這邊介紹的是曾家的十大莊園,曾國藩5兄弟在我們荷葉共建有十個宅子,號稱十大莊園,出生地白玉堂,分家後分得了黃金堂,我們今天參觀的是他的第三故居富厚堂。十大莊園裡面現在保存下來最完整的唯一對外開放的就是富厚堂,其次正在修復的是白玉堂和萬宜堂。這邊介紹的是大夫第是曾國荃的房子,全宅長近600米,縱深230米,總面積13萬多平方米,是曾氏十大莊園中最雄偉的田莊,後面都是老宅子的圖片介紹。接著我們來看看這個模型,這是當年富厚堂的整體風貌。

全宅占地面積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近1萬平方米,圍牆把整個宅子全部圍起來了,圍牆外面的房子是曾家為僕人所建。房子依山傍水,坐西朝東,前面是一個半月形的荷塘,後山上還有棋亭、茶亭和炮樓,但這些建築已經拆掉了,我們現在正打算修復。這邊是荷葉附近的名山勝景的介紹。

花廳,以前是 曾國藩的夫人、女兒、媳婦繡花、紡紗、做鞋、織布的地方,解放後這裡是人民公社的大會堂,現在中間放的這尊銅像是2003年11月湖南湘財證券有限公司捐贈的,前面有一塊大匾,“篤親錫祜”,那是曾國藩的親筆手跡,同治六年(1867年)寫的,到現在有140年的歷史了,意思是好好對待自己的親戚長輩,上天才會賜予你幸福。

現在我們參觀的是曾家最有名氣的地方,整個富厚堂的精華所在私家藏書樓,由於南方的房子比較潮濕,所以一樓不用於藏書,而是作為客廳,取名叫無慢室。“無慢”一詞,出自《論語•堯曰》“君子無眾寡,無大小,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一語。意思是不要怠慢客人,就是說來到曾府的客人不論身份高低、貧富貴賤,來到曾府的一律是貴客,一律不能怠慢。旁邊的對聯,“萬卷藏……說桑麻”曾國藩過世以後沒有給子孫留下什麼金銀財寶,最大的財富就是四座藏書樓里的30萬卷書。客廳正中間掛的是曾府三傑圖,中間的是曾國藩,左邊拿扇子的是他的九弟曾國荃,右邊是曾紀澤,旁邊的對聯是:“欹枕舊遊來眼底,掩書餘味在胸中,”大意為:斜靠著枕頭,以前的師友都在眼前浮現,合上書,書中的餘味久久還在心中。底下是一個榻,往這邊看到的是曾家祖傳的治家八字訣,書、蔬、魚、豬、早、掃、考、寶,曾府把教育看得很重,所以把讀書擺在第一位,要讀書、種蔬菜、養魚、餵豬,早上早起,打掃衛生,考是要祭奉先祖,寶是指對待鄰里要和睦,對待長輩要尊敬人,待人是無價之寶。

裡面是曾寶蓀女士的展廳,曾寶蓀是曾國藩的曾孫女,曾家的直系第四代,出生在1893年,享年85歲,是我國第一位從英國倫敦大學獲得理科學士學位的女子,是一位非常有名氣的教育家,1918年她與其弟曾約農在長沙創辦了湖南省第一所女子大學“藝芳女校”。她終身未婚,把一生的精力都致力於教育事業。照片介紹的是1966年蔣介石在台灣當選為第四屆總統的時候,接見過曾寶蓀女士。曾寶蓀1950年去了台灣就再也沒有回來了,1978年病逝於台北。

接下來請參觀藏書樓,曾家一共有四座藏書樓,藏書30萬卷,由於梯子比較陡,比較窄,搬運書籍很不方便,所以在這裡有一個專門的書籍書架通道。最上面的板可以移開,裡面有一個木製的滑輪,吊了大麻繩,吊個筐,把底下的書吊上去,把上面的書放下來。像這樣比較大的藏書樓在全國只有七座,大多在江浙一帶,在中南地區,富厚堂的這一座是僅有的,所以說到曾氏後裔代有英才,藏書樓是功不可沒的。二樓光線條件不是很好,所以當年只藏書不看書。二樓外沿有個走廊,可以拿出來曬書等。三樓都採用花格窗,設計巧妙,通風采光都非常好,便於閱讀書籍。書籍的主要去向是1950年曾寶蓀、曾約農離開大陸時,將曾國藩、曾國荃、曾紀澤大部分奏稿等手跡、日記、書信帶至台灣,現保存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另外在1954年,湖南省文管會在這裡徵收了200餘擔的書籍,現保留在湖南省圖書館和博物館。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曾紀澤的部分書籍毀在北京的台基廠,剩下的小部分書籍,散失民間,現到處徵集。

接著我們要去參觀的是思雲館,這是在鹹豐七年(1857年),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過世,曾國藩特地從江西九江趕回來,親自建設的,當作為父親守孝的地方。

“思雲”二字典出唐狄仁傑登太行山,反顧見白雲孤飛,取望雲思親意。為懷念自己的父母親,門旁的對聯:“不怨不尤,但反身爭個一壁靜;勿忘勿助,看平地長得萬丈高,”這裡介紹到的是曾國藩的思想變化,思雲館是研究曾國藩思想變化的重要史物之地。曾氏思想,一生三變,早年以程朱為依歸,他一開始接觸的是程朱理學傳統的儒家文化,他繼承和維護傳統文化的核心,忠孝節義的綱常倫理,對朝廷忠心耿耿,所以他不會反清王朝,嚴守君臣界限,不敢取而代之。中年平定太平天國,“治亂世須用重典”,他採用了最為苛刻的法家思想,申韓之術,說他是曾剃頭、劊子手、殺人如麻就從那時候喊出來的。1857年,可以說這一年是他人生當中最失意的時候,在江西九江湖口連連戰敗,他回到這學習黃老之術道家思想,主張無為,他說不要怨天尤人,不要老是去指責他人的過錯,應該回過頭來好好反省,也不要學習宋人那樣拔苗助長,一切順其自然,以柔道行之,以柔克剛。曾氏思想有所謂的一生三變,但並不是說曾氏是從儒到法又從法到道家思想,“一尊宋儒,不廢漢學”,說的是他沒有門戶之見,中國的儒、法、道、佛甚至看相用人之術,他都各采其長,故被學術界認定其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走進裡邊,正中間掛的是曾國藩的畫像,曾文正公像,“文正”兩個字是清朝對文臣的最高諡號。前面已說過清朝268年裡總共才8個文正公,他就是其中的一位。旁邊紅底的對聯,“有子孫有田園家風半讀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澤;無官守無言責,世事不聞不問,且將艱巨付兒曹,”這是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所作。上聯寫到曾國藩的出生背景,出生在一個中農家庭,耕讀世家,家風半讀半耕;下聯寫到他的父親非常執著,曾經考過17次秀才,在他43歲那年才中秀才,所以最後他寫到且將艱巨付兒曹,將他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的下一代。這邊介紹的是曾家的家世溯源,曾家祖籍是山東的嘉祥縣,然後遷到江西,再到湖南的衡陽,再到雙峰荷葉,他的第一代祖是曾參,即曾子,孔子的72賢徒之一。曾國藩的母親江太夫人是他的妻子歐陽氏是衡陽人,她也是出生在書香門第,他的父親歐陽凝祉就是曾國藩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