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西土家民族風情導遊詞

背簍,在山裡人看來,一如沙漠之駱駝,江河之船舟。域外人稱“背簍上的湘西”。

薅草鑼鼓

每到春夏秋季,山里正是挖生地、薅苞穀草、挖桐林茶林的大忙日子。親朋鄰居幾十個人邀成一夥,東家一天,西家一天“打白工”。為了調節疲勞,加快進度,便請兩位歌師,站在高山上,一人擊鼓,一人打鑼,雙指夾住喉管,用高八度的假嗓唱歌助興,土家人叫“薅草鑼鼓”。

薅草鑼鼓有固定的程式:出早工時唱《開工歌》,又叫“歌頭”,接著唱《請神歌》。說的是很久以前,土家有個張姓莊稼漢,養了五個兒子。唐朝末年,天下大亂,五個兒子被徵調當兵,全部戰死沙場,皇帝動了惻隱之心,封長子為天門土地,次子為地府土地,三子為街坊土地,四子為橋樑土地,五子為山神土地。這些土地神都老老實實為百姓辦事。歌師就對山神唱道:

苗稼你要保護好,保護五穀得豐登;

一天田邊走三道,三天田邊走九巡...

“揚歌”是吃過早飯上工時唱的歌,是薅草鑼鼓的主要部分,既有固定的歌詞,如《打鼓兒郎得官回》、《戀姐歌》、《單身歌》等,也可即興而作,可唱歷史故事,也可唱遠古傳說,還可唱民間趣聞。有時,見民工累了,就唱幾個“牛皮歌”調口味;

叫我唱歌就唱歌,開口唱個牛皮歌;

唱個雞公生鴨蛋,唱個鳥兒頭長角;

唱個河水倒著流,唱個岩頭滾上坡;

唱個蚊子扯哈欠,唱個糠殼搓成索...

傍晚收工時唱《送神歌》:

看到太陽下山嶺,敲起鑼鼓送神靈;

有的神靈跨鶴走,有的神靈騎獅行;

只有土地無處走,岩板底下且安身...

《永定縣誌》記載說:“插秧耘草間,有鳴金擊鼓歌唱相娛樂者,亦古田歌遺意。”《桑植縣誌》亦載:“夏日薅草,群集壟上,兩人對謳,莊偕間作,鑼鼓應之,名曰打鑼鼓。此農家音樂,用以節省勞力者也。”

禁忌

俗話說:“出國問禁,入鄉問俗。”遊客到異地作客,如果犯了當地人的禁忌,就會招惹麻煩,平添出一些不愉快的事。

土家族人禁忌特別多,不同地域、不同家族、不同行當,都有各自不同的禁忌內容,它既反映出一種充滿唯心迷信的文化心態,又摻和著一定的科學內涵,因為是土家人長期生活實踐經驗的總結。

張家界土家人早晨見蛇喊“長蟲”或“溜子”,談虎稱“大貓”,見猴叫“爪子”,講鬼叫“矮騾子”。許多禁忌已成諺語,如出門要選良辰吉日:“初一十四二十三,太上老君不下庵”;“七不出門八不歸,逢九出門空手回”;“春來莫撿鷹打鳥,冬來莫撿汗毛巾”;“上山莫撿麂,下河莫撿鯉”(指莫名其妙死去的麂子和鯉魚);除夕期間禁忌更多,不準吵口、不打小孩、不熄燈火;大年初一不講“背時”話,“爺娘的口,無量的斗”;“三十六,結跟頭”;“人滿三十六,喜的喜,愁的愁”,因三十六歲死人的比例最高,出禍事最多,故民間凡事總要迴避“三十六”,就像外國人忌諱“十三”數一樣。人滿三十六歲,無論男女,必做生日沖煞過頭;凡紅白喜事記人情帳,偶爾碰上三十六序號,便是不利順的先兆,故許多人辦事必先在三十六序號上寫上吉利的話;小孩不準玩鳥,說是長大手跳寫不好字(以此法護鳥);小孩不準摘未熟桐子果,說是要得“癆病”(以此保護桐林);木匠的碼板坐不得,鐵匠的砧子敲不得,閹同匠的羊角吹不得,戲子的衣箱靠不得,農戶的撐架踩不得(欺主);瓦窯前忌說“紅”,怕出紅瓦、乘船忌呼“陳”姓,因陳與“沉”諧音;戲班子稱“傘”為“撐子”,忌一個“散”字;一年之始聽到陽雀(杜鵑)叫時,如睡在床上或走下坡路準不吉利,大年節牲畜進屋,兆“豬來窮,狗來富,貓兒來了穿孝服”;野貉入屋,雞上樹,狗上屋,無災必有禍,不死脫層殼;夢清水淚洗面,夢白布要戴孝,夢紅花喜盈門,夢小孩要防賊;夢雞、鳥、小魚有口角(吵架),夢水牛有財發,夢跳坎有病災,夢飛騰轉健康,夢上山有好事,夢下坡要背時,夢笑得哭,夢禍得福...凡此種種,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