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文化考古旅遊勝地—元上都遺址導遊詞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早晨好!今天我們要遊覽的是舉世聞名的元上都遺址。  明媚絢麗的金蓮川草原,孕育了豐富多彩的察哈爾文化,同時,偉大勤勞的蒙古人,也在這片金燦燦的草原上留下了不朽的遺蹟!元上都就是其永恆炫赫的證明。  元上都遺址,位於正藍旗政府所在地上都鎮東約20公里的閃電河北岸。元上都是元朝的夏都,與元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遙隔南北。因其地處灤河北岸,又有灤陽、灤京之稱。元上都遺址現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且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正在積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從地理位置上看,元上都北依臥龍山,南臨閃電河,東、西、南為遼闊的金蓮川,河山相映,氣勢宏偉,景色秀美,確實是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如前已述,公元1251年,蒙古國第三任大汗蒙哥任命其弟忽必烈總領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後者則立足於金蓮川,廣招天下名士俊傑,建立了蒙元史上著名的“金蓮川幕府”。為了安置豪傑學士,在1256年,忽必烈命劉秉忠在桓州東、灤水北這塊吉祥寶地選址建城,歷時三年宮城建成,命名為“開平府”。  就在這座規模宏大的宮廷之城建成的同一年,即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在率大軍討伐南宋時中箭身亡於四川合州(今合川縣)。1260年1O月,忽必烈在開平府自行召開忽里台(蒙古語,意為會議),在部分蒙古貴族的支持下繼位為蒙古大汗,是為元世祖。即位伊始,他面臨著治理中原和處理漠北阿里不哥不臣的兩大問題。首先他率兵北上,平定了在漠北哈喇和林自稱大汗、與他唱對台戲的阿里不哥。除掉阿里不哥後,忽必烈將哈喇和林的宮帳南遷,而以自己的大本營——開平府作為“大蒙古國”初期的首都;之後,忽必烈就開始了其統一中國的宏偉大業。  1263年,忽必烈將開平府升為上都;次年,又改燕京為中都。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改中都為大都 (即現在的北京)。正式確立了兩都制度 (大都為正都,上都為陪都)。但在當時,忽必烈大部分時間住在上都。同年,元上都開始大興土木,進行擴建,最終形成了北方草原上規模最宏偉的一座都城,成為當時東方乃至全世界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之一。  元上都最初是由漢人劉秉忠設計建造的。對這次的增修,忽必烈非常重視。他仍然讓劉秉忠總負責。後者則依據傳統的城市布局觀念,又考慮遊牧生活的特點而修繕了這座城市。所以上都城既有傳統城市的布局,又適應蒙古遊牧生活需要,是一座極富民族特色的草原城市。〔遺址實地講述〕  總體上看,元上都由外城、皇城、宮城和四關城郊等部分組成。  外城大體呈方形,實際上分為兩部分:自皇城北門瓮城西牆起,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土牆,直抵外牆,寬約2米,使南北不能相通;北部是一片東西走向的山崗,地勢平坦,無街道,是皇家園林。南部有兩條東西大街,一條南北大街,靠近街道有不少建築。  第二重為皇城。位於外城東南角,平面呈正方形,每邊長1400米。皇城城牆為黃土板築,外面包砌石片。皇城的東、南牆是外城東、南牆的一部分。皇城東西相對各開兩門,南北各開一門,6門均築有瓮城和城樓。瓮城是用於防守的,有的呈方形,有的則是馬蹄形。這座莊嚴宏偉的皇城,街道整齊,布局合理。在皇城東北角是大龍光華嚴寺,西北是乾元寺。因為忽必烈非常推崇喇嘛教,因而在上都城中建了很多黃教佛寺。據《元史》記載,元上都之佛寺竟達160多座!宮城處在皇城中央偏北,東西寬約570米,南北長為620米,城牆內層同皇城一樣,用黃土板築,而外層則用灰磚包砌而成。城牆四角也都建有角樓,一為美觀起見,二則為軍事目的——瞭望之用。宮城東、西、南正中各開一門,沒有北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南為御天門,所以有“東華西華南御天,三門相望風池連”的詩句。三門之中,御天門最為重要,它與皇城的南門在一條直線上,是出入的主要通道。皇帝每年巡幸時,“千官至御天門下,俱下馬步行,獨至尊騎馬直入”。皇帝在上都期間下達的詔書,都要在御天門上發布,再送往大都,轉發各地。正如有詩描繪的那樣“御天門前聞詔書,驛馬如飛到大都。九州四海服訓浩,萬年天子固皇圖”。   大安閣是宮城中最重要的建築,也是整個上都城的最主要建築。1234年,金朝滅亡,汴京城內的宮殿毀壞殆盡,只剩北宋時建的熙春閣還保存完好。事有湊巧,忽必烈對熙春閣極為欣賞,於是他在1266年下令,仿熙春閣,在上都城內建造大安閣。當年,大安閣即告建成。從元人的詩文中可知,大安閣是一座特別堅固的全木製結構建築物,有前後長廊,雕樑畫棟,雄偉瑰麗。大安閣位於宮城北部,是本城最重要的宮殿。元代許多詩人都把大安閣視作上都的象徵。國家重大典禮都在大安閣內舉行。元代皇帝,除忽必烈外,還有5位在此登基——可見大安閣地位之重要。上都在元朝期間,是國際矚目的大都會。曾有“北控西北,東際遼海,南臨天下,形勢尤重於大都”一說。先後有羅馬教皇使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