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商遺蹟—山西會館導遊詞

遊客朋友們,山西會館位於多倫縣老城區的西南角。  說起山西會館,必然要談到旅蒙商。  旅蒙商早在17世紀就出現了,它源於康熙皇帝征討噶爾丹時的隨軍貿易。據《清聖祖實錄》記載,在康熙帝進攻噶爾丹行經錫林郭勒草原時,允許各部、各旗沿途向清軍出售馬、牛、羊、駱駝等物。由理藩院另設一營,商人在營中貿易。清朝軍隊每營派一名官員,專司貿易之事。隨軍貿易的商人,從蒙古各旗收購和從內地販運物品,以供應軍需為主。後來,隨軍貿易漸漸擴大到了清朝駐錫林郭勒盟等蒙古地區的駐軍中。他們除了給部隊包辦糧草、販運馬匹和供應一些其他物品外,還和當地王公貴族、牧民進行貿易,這就是三晉旅蒙商的前身。  多倫會盟後,清政府對多倫旅蒙商十分重視,並給予很多優惠政策,再加上草原貿易利潤豐厚,山西、北京、山東等地的商人也蜂擁而至。尤其隨著匯宗寺、善因寺兩座喇嘛教寺院的興建且日益昌盛,多倫在不到60年的時間裡,發展成為一座最為典型的旅蒙商城和蒙古地區貿易都會。旅蒙商人從內地把大量的綾羅綢緞、鐵木瓷器、藥材香料等運到多倫,銷往內、外蒙古各旗,又將草原上的絨毛、皮張、鹽類等匯集多倫,然後銷往中國各地。旅蒙商事業如日中天,人口最多時達18萬,註冊商號4000餘家。在當時,有所謂“十大糧商”、“八大銀號”、“五大燒鍋”、“兩大當鋪”之說。隨著貿易越做越大,相同地區實力較強的商人先後在多倫商業城建起了自己的聚會場所,也就是後來的會館。山西會館是清乾隆十年,也就是公元1745年,由山西籍旅蒙商集資興建的。其建館的目的,就是為方便山西同鄉來往交流,並為剛來此地的鄉友提供落腳安身之處。這座會館是多倫老城區保存比較完好的一處清代古建築群,至今已有260餘年的歷史。會館坐北朝南,大致可分為住宿區、娛樂區、商會議事區和關帝廟。站在會館的大門前,可以看見一座高大的牌樓,雕樑畫棟,美侖美奐,晉商之富由此即可見一斑。大戲樓是會館的一座“明星”建築。這座大戲樓全由方形條石砌成,恰好是一個“凸”字型。台上有粗粗的明柱支撐戲樓的前半部分,樓頂四角鳥嘴似的正檐斜刺蒼穹。再看其東南角,上面懸掛一面明鏡,面向西北,可以映照數里外的善因寺。整體上看,大戲樓結構精巧,氣勢雄偉。據考古學家介紹,採用這種建築結構形式的,在中國僅有兩座。會館的娛樂區就主要以這座大戲樓為中心。每年的五月十三開台唱戲,一直唱到秋後天涼。到六月十五多倫廟會期間,會館內的演出活動往往達到高潮。正月十五左右也要演出幾日,所唱劇種自然非山西梆子莫屬了。商會議事區處在會館的中間,平時並不開放,只是在有重大商業議事活動時才可使用。議事廳內舉行的最重要的會議就是正月十五的議事日。這一天預示的是——舊的一年已經過去,新的一年將要開始,多倫的一千多戶山西商號都要到會館參加會議,以幾十名會董為中心,在議事廳總結過去一年山西各商號的經營狀況,決定新一年的經營策略等。行賞與處罰是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經營出色的商號要給予獎勵,經營不好或違規商號要受到處罰——罰戲若干場。這樣,會館一年內請戲班子的費用自然就有了著落,這一著著實不錯,不僅起到了懲罰的作用,而且宣傳了山西商人。會議最終形成決議,然後向在外院看戲的其它九百多家商號宣讀議事結果,新一年的商業活動也就正式開始了。會館的最後一個院落就是關帝廟。大殿中間位置供奉的是關羽夜觀春秋的塑像,東側是懷抱寶劍、手掌印信的關平,西側是手扶青龍偃月刀的周倉。這正殿內雕樑畫棟的彩繪,經歷了260多年的風風雨雨,顏色卻依然十分鮮艷,在內蒙古地區算是保存比較完好的藝術品了,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配殿內的牆壁故事畫,也是會館內的一絕:整個牆壁所描繪的是三國里的重要故事片段,以關羽一生的業績為主線,“桃園結義”、“夜觀春秋”、“大破黃巾”等場景應有盡有。每個月的初一、初五、十五是山西商人進香的日子,這三天,關帝廟裡香菸繚繞,熱鬧非凡。 為什麼會館要供奉關羽呢?原因有二。其一,關羽是東漢末河東解(hǎi)縣(即今天的山西省運城西南)人,故而,山西商人視其為同鄉,格外親近。當然,第二個才是主要的:會館建成之初,名為“伏魔宮”,意在供奉山西英豪關羽,求其保佑生意興隆,財源滾滾。由此,當地人又稱山西會館為關帝廟。大家都知道,關羽在三國以後,形象不斷被美化和神化,進而成為惟一一個被佛、道、儒三家共同推崇和供奉的神,占據了很高的地位。山西商人不僅因這一點而自豪,而且把關羽視為“信”與“義”的化身,一則是對同行的要求,二則向人們表明誠信待客,決不作無“信”無“義”之事。再到後來,因為商人的供奉與推崇,關羽也就成了財神爺的化身了。這樣,在商務性會館裡,有財神爺關羽的塑像自在情理之中了。山西會館是山西旅蒙商在多倫留下的一處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下面讓我們簡單了解一下當時山西商人的有關情況。中央電視台播出的電視劇《龍票》中,山西商人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