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騰錫勒草原旅遊區導遊詞

坐勒勒車游草原、聽松濤、觀日出、望繁星、馬隊迎送、銀碗敬酒、獻哈達、篝火歌舞晚會、馬頭琴祝福等數十項,其中尤以祭敖包、獻哈達和那達慕系列活動最為有趣。在旅遊景點祭敖包,我們就不必受時間和內容的限制了。最簡單的形式是順時針圍繞敖包轉三圈,添上一塊石頭,表示對美好生活的祝福。然後再共同唱一首《敖包相會》。  “那達慕”亦稱“乃日”(盛會),蒙古語譯意是遊藝、玩耍、娛樂。它主要指的是摔跤、賽馬和射箭,亦稱蒙古族三項競技。它是蒙古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活動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一種富有民族特色、象徵歡樂和吉祥、慶賀豐收的民眾性體育娛樂活動。獻哈達是蒙古族人民歡迎尊貴客人的一種高尚禮儀。哈達一般為白色和淡藍色綢帶,白色象徵奶一樣純潔、藍色象徵天一樣寬廣。向客人敬獻哈達、奶食和馬奶酒,表達草原牧人的純情,讓貴客分享豐收的果實和喜悅。悠揚婉轉的馬頭琴聲,醇香可口的馬奶酒,令人如痴如醉。〔第一站,來到九十九泉〕  大家現在看到的一個又一個小湖,就是九十九泉。它高居於輝騰錫勒草原上,史書上有記載,歷史地圖上有描繪。其實,密布於輝騰錫勒草原上的大小泉池,何止九十九個呢?這裡有名目繁多的小“海子”,如石門海子,鴻雁海子、馬尾海子、小青海子等。夏季,圓圓的海子像一面面“明鏡”。一叢叢、一簇簇、一片片、一圈圈的野花裝點在大大小小海子四周,猶如仙境一般。這些海子為什麼都是圓圓的呢?原來,這裡是史前火山帶,火山爆發形成無數“火山坑”,若干年後,積滿厚厚的一層黑土,長滿野草,積滿雨水,而形成圓形的海子。所以它並不是泉,稱海子也不太確切,因北方少數民族生活在大漠,很少見到水面,只要有水面,就稱之為“海”。後來,蒙古人在北京建起元大都,把這兒對水面的稱謂帶到了北京,從而有了南海、中海和北海。  北方遊牧民族的幾代皇帝,都把這裡當成他們的行宮別墅之地,常來避暑觀光。第一個來九十九泉的皇帝是北魏的開國之君拓跋珪。北魏的後幾朝皇帝都來過九十九泉。契丹首領、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以及遼興宗都曾來此避暑觀光,部署軍事行動。清初康熙大帝在征討噶爾丹叛亂途中,路過九十九泉,看這裡風景秀麗,氣候涼爽,曾想在此建避暑行宮,據說只因泉不夠百眼,花不足百種而捨棄。如果當年康熙帝真的在這裡建成避暑行宮,那么承德避暑山莊就不一定“橫空出世”了。九十九泉還有一種神奇的色彩,天旱湖水不減不降。相傳有一年,輝騰錫勒草原上沒有下一滴雨,大地象烏龜殼,全是裂縫,寸草不生,赤地千里,而九十九泉照樣是滿湖碧綠的水,滋潤著輝騰錫勒草原,照樣綠茵如毯,鮮花爛漫。天澇,湖水也不外流。據說有一年,陰雨連綿,時而狂風暴雨,山洪暴發,輝騰錫勒草原上的洪水源源流入九十九泉,而九十九泉不溢不泄,平靜得象一面鏡子。九十九泉像母親的奶水一樣餵養滋潤著輝騰錫勒的蒼生萬物。九十九泉神,神就神在九十九。 史書還記載窩闊台曾避暑於九十九泉。窩闊台是一代天驕元太祖成吉思汗鐵木真的三太子,是蒙古汗國開國大將,在輝騰錫勒有兩處點將台。公元1230年,即元太宗二年五月,窩闊台避暑於九十九泉。  窩闊台同他的父親一樣是馬背上的英主,率領的將士都是英勇善戰的騎兵。由於久戰沙場,將士們有受傷的,有腰腿痛的,個個臉上飽經風霜,雖年輕卻滿臉皺紋。將士們打仗猛於虎,但下戰場後形象不佳,有損軍威軍容。這成了窩闊台的一塊心病。於是他命令將士下九十九泉洗澡。  常言道,南人會水,北人會馬。窩闊台的將士們絕大多數是北方人,騎馬是他們的硬功夫、真本領,可是下湖洗澡玩水卻成了一件難事。你推我,我推你,推來推去,誰也不肯第一個跳入湖中。於是一個聰明的士兵想出一個聰明的辦法,10個士兵脫光衣服互相挽著臂膀,從湖邊淺水畔慢慢走向深處。走著走著,這10個士兵不見蹤影了。湖邊的將士急得團團轉,每人捏著一把汗,誰也不敢下湖去救這10個士兵,只好望湖長嘆。等到日當午時,烈日暴曬,個個將士汗流浹背,十分難受。此時下湖的10名士兵赤條條水凌凌地從湖中走出來,特別精神爽快。他們高聲呼喊:“下湖吧,湖裡實在好玩,渾身涼快。”就這樣,窩闊台的將士滿臉皺紋沒了,變得眉清目秀,英俊瀟灑,精神飽滿。戰爭中的創傷也好了,腰腿也不痛了,尤其是心情也開朗了,視死如歸,變成了一支鐵一般的文明之師。  相傳,打那以後,九十九泉成了人們的天然浴池。在輝騰錫勒草原上放牛放羊的人,幾乎天天跳入湖中洗澡,消除疲累煩惱。一牧羊人曾對我說,跳入湖中,渾身飄然,如入仙境。〔第二站,來到黃花溝旅遊區〕各位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本次旅遊的第二景區——黃花溝。它位於輝騰錫勒草原西端,是一道蜿蜒的山谷。這道山谷是遠古冰川遺蹟,在地殼運動中,由於地表的扭曲、斷裂而形成。山谷長達10多公里,溝深約300米,寬100—200米,這就是被譽為塞外名勝的黃花溝。 黃花溝具有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