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縣征地拆遷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近年來,隨著我縣工業園區的快速推進和城市拓展、科技教育園區等重點工程的大力實施,征地拆遷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每年都有上千畝的農村集體土地被徵收,上百戶的房屋被拆遷,成百上千的農民成為征地農轉非人員。東城街道是我縣工業化和城鎮化的主戰場,大量的農業土地被轉化為城市和工業建設用地。經初步統計,近三年來東城街道被依法徵用的土地累計達8571.26畝,新增征地農轉非人員2893名。XX年,東城街道共實施28個征地拆遷項目,完成征地1937.01畝,拆遷房屋312戶,拆遷面積共46534.17平方米,有734多人成為征地農轉非人員。

出於對土地的依賴,對變化帶來的內在恐懼、對農業耕作的積習和安然,農民對農村城市化帶來的積極後果確實難以形成共同的心理預期,特別是城郊農民,一方面有占有土地的安穩,一方面也在享受城市文明的現實成果。一旦面對征地拆遷,他們看到失去的是具體的,而得到的卻是看不到、摸不著的。因此,當大量的土地被徵收、大量的房屋被拆遷時,被征地拆遷民眾就很難形成共同的發展意願,從而導致了他們與征地拆遷機關的矛盾衝突,引發了一些不穩定因素。對此項工作筆者作了專題調研,分析了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相關的建議。

一、當前征地拆遷存在的問題

(一)政策本身制定不周全,征地拆遷的難度加大

1、補償方式單一,被征地民眾的長遠生計難以保障

當前,征地補償安置的主要途徑是一次性貨幣安置,即一次性發放安置補助費,讓農民自謀職業。這種方法操作簡單,只要按法定標準計算安置費用,再登記造冊發放到人就可以了。但實際上,貨幣安置雖能解決被征地民眾暫時的生活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證征地工作的順利進行,卻難以解決他們的長遠生計。雖然說,引進企業後,能帶動周邊第三產業的發展,為被征地民眾提供很好的就業機會,但由於他們大多數屬於低文化、沒技能的弱勢群體,很難適應現代企業的管理和技術要求。儘管有的人可以到企業中做一些非技術性的重體力勞動,但隨著年高體弱,也會逐漸喪失勞動能力而輪為無業人員,加上他們自身的理財能力和投資能力偏弱,就會坐吃山空,長遠生計沒有著落,終將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

2、補償標準偏低,被征地拆遷人的利益難以保障

被征地拆遷民眾一般都能意識到城市發展是大勢所趨,願意配合和支持政府的征地拆遷工作,也願意安居在城市新環境。但是由於征地拆遷補償標準如魚刺在梗,難以下咽,致使征地拆遷工作難度加大。

一是征地補償安置標準過低。目前,征地工作特別是城郊結合部的征地越來越難。一方面,農民對現行的綜合價補償標準不滿意,另一方面,地段較好的土地,農民提出了一些不合理的賠償要求,使本來就已經激化的征地價格矛盾越來越成為制約征地工作的瓶頸,使征地協定難以順利達成。

《重慶市土地管理規定》(重慶市人民政府令第53號)中規定征地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總計為該被征地徵用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10倍至16倍,最多不超過30倍。按照這個標準,每畝通常都在1.5萬-3.5萬元之間。我縣征地轉非安置的農業人口安置補助費為每人一次性補償21600元。而據統計部門公布的數據,XX年全國和重慶市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分別為32736元、30965元。因此,這筆安置費還不足一般單位職工一年的工資收入,其補償標準過低,難以保證農民原有生活水平的保持和改善,不利於城鄉協調發展。現行的征地補償費的計算方法未能體現土地的潛在收益和利用價值,沒有考慮土地對農民承載的生產資料和社會保障的雙重功能,沒有反映土地市場供求關係等因素的變化引起土地價值變化的動態過程的因果關係,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直接導致征地補償標準偏低。

二是農村房屋拆遷補償費過低。我縣執行的《銅梁縣人民政府關於調整征地補償安置政策的通知》(銅府發[XX]12號)中規定,街道範圍內磚牆(條石)預製蓋房屋最高補償標準為319元/平方米。隨著市場物價的上漲,目前磚牆預製蓋樓房市場造價大約需850元/平方米。而規劃區的樓房比較多,房屋補償價格與建房的成本相差較大,民眾對此意見很大,反響強烈,再加上農村房屋與城鎮房屋補償標準相差較大,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拆遷工作難度,挫傷了拆遷民眾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