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縣征地拆遷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二)採取多項措施,解決被征地拆遷民眾的後顧之憂

從被征地拆遷民眾的長遠生計考慮,必須切實解決好他們的社會保障和就業問題,使他們“失地不失業,失地不失利”。

1、增加“留地安置”方式,引導被征地農民創辦經濟實體。目前執行的以貨幣方式進行征地安置方式,容易產生“分光吃光”的狀況,對於失地農民生活的長期保障和農村穩定是十分不利的。解決被征地農民的生活安置問題,最根本的要著眼於農民的“造血功能”,在征地過程上,為農民提供自我發展的空間,只有讓農民通過自我發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長遠生計。建議實行國有土地留地安置的方式,將批准土地面積的一定比例作為安置人員的“村留地”,由村集體經營、村民入股分紅等方式興辦集體企業或經濟實體,一方面解決部分農民就業問題,另一方面解決被征地農民的後顧之憂。

2、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征地拆遷工作順利開展。積極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被征地民眾對社會保障的參與度,切實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一是抓好社會保險征繳工作。按照“政府引導,本人自願”的參保原則,組織符合參保條件的征地農轉非人員辦理養老保險,最大限度地消除它們的後顧之憂,達到“老有所養”。二是做好特殊人群的保障工作。對被征地拆遷民眾中的如“五保戶”、喪失勞動能力的等特殊群體,建立相應的社保基金,優先列入特困救濟對象;對收入過低、經濟困難的戶,實行幹部聯繫制度,幫助他們脫貧致富;對符合城鎮“低保”和農村“低保”的被征地拆遷民眾做到應保盡保,達到“困有所濟”。三是建立征地農轉非人員醫療保險制度,切實解決他們因病致貧等無法承擔的風險,達到“病有所醫”。

3、拓寬就業渠道,增加被征地拆遷民眾的就業機會。

一是強化教育培訓,提供就業信息。組織被征地拆遷民眾參加就業培訓,幫助他們建立全新的就業觀念,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增加他們的就業機會。首先抓培訓不留“死角”。與縣職業技術培訓學校、烹任學校等建立長期培訓機制,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和文化層次,有針對性的安排不同的培訓內容,以靈活而短平快的形式,積極組織被征地農民參加就業培訓。其次抓就業不留“空白”。通過與各企業建立用工動態管理台帳,詳細掌握企業的人員配置狀況和用人需求情況,及時為被征地農民提供就業信息。

二是推進園區建設,增加就業機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努力引進一些真正有實力的企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為被征地拆遷民眾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同時,做好已引進項目的後續服務工作,確保在建企業早日竣工投產,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

三是實施扶助工程,鼓勵農民創業。對被征地拆遷民眾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的,比照城鎮下崗職工再就業的優惠政策,核發《失地農民再就業優惠證》,並可享受一定年限內的免徵營業稅、所得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附加等優惠,免交管理類、登記類和證照類所涉及的行政事業性收費。

4、加強社區建設,提高社區的服務質量。隨著征地面積的擴大,征地農轉非人員進入社區的愈來愈多,他們對社區服務、居住環境、文化娛樂,醫療衛生等方面,要求會越來越高,大力推進社區建設勢在必行。一是加強社區服務設施建設。結合各社區實際,完善社區服務的設施設備,不斷改善社區服務條件。二是實現服務隊伍的專業化。吸引優秀專業技術人員從事社區服務工作,定期加強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培訓。三是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為社區成員提供優質、快捷的服務,促使社區服務上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