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創新維權思路促進納稅工作發展的思考

近幾年來,切實維護納稅人的合法權益已逐步提上各級稅務部門的重要議程。注重“維權”既是社會主義民主和法治建設成果在稅收工作方面的重要體現,又是各級稅務部門更新稅收理念、轉變機關職能、推進稅收事業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然結果。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如何進一步增強“維權”意識,完善“維權”措施,創新“維權”思路,值得我們從理論和實踐上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和探索,以期為構建新型的社會主義的和諧稅收征納關係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維護納稅人合法權益的本質和內涵

“維權”是一個法律概念,所有民主國家無不把法律援助或法律救濟視為依法行政的必要內容。究其理論依據,權利源自法律的公平,既然公民有依法履行義務的責任,按照權利與義務對等原則,國家就要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維權”源自法律的正義,現代法學都把人的基本權利列入必須受到保護的範圍,即使對犯罪獲刑的人,除處以極刑者外也要保護其生存權、名譽權等基本權利。現代法律的公平正義與古代法律的護官壓民形成強烈的反差,這與西方國家的“人權天授”一說可能有一定關係。但在實質上,它是人是國家的主體、是社會進步的動力這一客觀事實在現代法律價值中的一種體現。公平與正義,也正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要件。我國古代哲人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小惠未遍民弗服也”的主張和對見利忘義的批判,就是把公平和正義看做是國泰民安的基礎。

“維權”用到稅收領域,又被賦予了獨特的含義。按照公共財政理論,稅收是為國家行使職能,向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籌措資金的重要手段,亦就是說課稅的前提是政府的公共服務。雖然這一觀點只是理論上的假設,實際上“維權”並不受被維護人是否已履行法律義務的約束,而且它與政治學上關於社會主義國家政權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治組織,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會自覺維護國家利益而無私奉獻的定義也有一定差異,但是“稅收交換說”易於被社會所理解、所接受,也有利於促進政府機關及其公務員樹立“納稅人養活了我們”的觀念,所以在實踐中仍有一定的意義和作用。

綜上所述,可見納稅人的合法權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納稅人權利包括公民的所有權利,當然也包括對稅收立法、稅收執法、稅收管理和稅收使用等方面的知情權、建議權、監督權。而狹義上的納稅人權利,僅指納稅人在履行納稅義務過程中應享受的權利。目前,這些權利主要體現在《稅收征管法》的相關條款之中,雖然尚不夠完善,但對明確基層稅務機關規範執法行為、維護納稅人合法權益的法律責任,並指導其增強“維權”意識、完善“維權”措施已經起到了指令性的作用。本文著重從維護狹義上的納稅人權利的角度作一些具體探討。

二、維護納稅人合法權益的重要意義

“維權”不僅是各級稅務機關的法律責任,而且對促進稅收事業健康發展,充分發揮稅收的職能作用,進而以和諧稅收促進和諧社會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維權”是實現稅收公平、正義的重要途徑。稅收的公平正義,在經濟上的體現是稅負公平合理、執法公正廉明,杜絕“人情稅”、“關係稅”、“態度稅”;在政治上的體現是征納雙方法律地位平等,納稅人充分享有法定的權利。基層稅務機關雖然無權在稅收立法、司法等方面“維權”,卻能夠在公正、公平、公開執法和在納稅服務中充分滿足納稅人的合理需求等方面履行“維權”責任。當然,基層稅務機關也可以通過調研,分析稅收政策法規的實施效應,收集納稅人的意見和建議,及時向上反饋,為有權機關提供決策參考,從而全面促進和諧稅收建設。

2.“維權”是實現征納和諧的必要措施。過去,在較長一段時間裡,我們著重強調稅收的強制性和無償性,把納稅視為一種“天經地義”的義務,而忽視了維護納稅人的權利。這種情況目前雖有很大好轉,但稅務機關憑藉執法者的優勢地位,濫用自由裁量權等侵犯納稅人權益的現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使和諧稅收建設出現了不協調的“音符”。只有把“維權”提升到法律和道義的高度加以認識,並切實貫徹落實,才能真正實現征納關係和諧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