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抗戰歷史調查報告

關於身邊抗戰歷史的調查報告

一、調查資料

史料統計,8年抗日,出川抗日川軍多達300餘萬人,傷亡總計64萬多人,參戰人數和傷亡人數居全國之冠。

(一)

青白江家珍公園湖畔,矗立著一座高近兩米的“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這座紀念碑由紅砂石修建,碑座為正三角形,碑身正面刻字“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兩側各有“耿營長明抗倭死事紀念碑”、“易營長明道抗倭死事紀念碑”字樣。從簡短的碑文上可以了解到,耿、易兩位營長畢業於黃埔軍官學校,均犧牲於抗戰爆發的1937年,不同的是一位犧牲於上海南口戰役,一位在南京保衛戰中就義。而後,他們的靈柩被送回四川,由本地人出資修建紀念碑。

(二)

為了尋找抗戰老兵,幫助他們能夠安詳地渡過晚年,由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聯合省內多家機構和志願者們共同發起的“四川老兵關懷計畫”項目XX年11月29日在成都啟動。據了解,該項目將在全省範圍內徵集抗戰老兵線索,尋找川籍或者現居四川的老兵,為老兵們提供物質援助和精神關懷。在該項目的啟動儀式上一位名叫蘇國章的老人淚灑會場。蘇國章老人出生於1921年,17歲便在中江川北師管區參軍,後加入第九十九軍。在1939年,蘇國章參加了長沙會戰,因負傷退伍,直至1948年重新回到成都。此後,蘇國章經歷了牢獄之苦,又輾轉多地,直到上世紀70年代才定居德陽。但是,由於在戰爭時期,蘇國章丟失了證件,此後一直過著沒有“身份”的日子,生活也異常艱辛。而就在項目啟動前不久,在志願者們的幫助下,老人才重新有了自己的戶籍。

“我從1937年就參軍,既然承認我是抗戰老兵,我希望不是說工齡多少,而是軍齡。”97歲高齡的抗戰老兵張文治談起自己的心愿時,滿是褶皺的雙手不禁微微顫抖。抗戰期間曾有300萬名川軍開赴前線,抵抗日本軍隊的侵略,而張文治正是其中之一。“我們用徒步、輪船等方式先後經武漢、南京、蘇州抵達上海,參加淞滬戰役,守陳家港、噸悟寺一線,堅守了八天八夜。”儘管事隔超過半個世紀,張文治對於初入戰場的回憶卻依舊清晰,他並不後悔傾盡青春保衛家園,但當年的付出沒有得到認可是這位年近百歲老人心中最大的遺憾。

(三)

家住資陽的94歲遠征軍老兵朱守信,他總是回想起自己投身抗戰的日子:

1937年,年僅16歲的朱守信毅然從戎,成了成戍司管區的一名學兵。兩年後,他被保送到陸軍軍官學校第十一期軍官訓練班,在銅梁虎峰場受訓一年。畢業後回部隊任排長。此時戰火在中華大地上蔓延,朱守信所在部隊改為中國遠征軍長官司令部兵站總監部運輸第七團,開赴雲南前線。由於雲南山高林密,地勢險要,給物資運輸造成極大的困難。尤其在雨季,別說人了,連走慣山路的馬都會跌落山下。一次,朱守信所在部隊要翻越高黎貢山。高黎貢山,海拔4000多米,山上空氣極為稀薄,連火都點不燃。餓了,戰士們就嚼生米充飢。渴了,就靠爛水池裡的水解渴。“當時,20多人擠一個帳篷,臨睡前,大伙兒還在悶著氣說話。可第二天早上,一個帳篷里能爬起來的,就只剩幾個人,其餘的全在夜裡窒息身亡了。”回想起戰友痛苦的樣子,朱守信輕輕抹了抹眼淚。朱守信所在連隊上山時有150多人,但下山時僅剩30來人了。“我們還是二線運輸部隊,死傷這個樣子,可想而知,當時戰鬥有多么慘烈。”朱守信說,讓他自豪的是,他和兄弟們完成了這次運輸任務。

二、調查結果

時光荏苒,全民族抗戰爆發迄今為止已有78年,許多抗戰時期留下的痕跡還在,而當年風華正茂的戰士們如今卻早已過了耄耋之年。現在全川只有100多名川軍抗戰老兵了,而在我所在的地區還在世的老兵已經寥寥無幾。比之更少的,卻是世人對老兵們的關懷。像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聯合省內多家機構和志願者們共同發起的“四川老兵關懷計畫”這樣在全省範圍內徵集抗戰老兵線索,尋找川籍或者現居四川的老兵,為老兵們提供物質援助和精神關懷的項目並不多,而那些戰死的烈士們更是無人問津,除了一些將領外連榮譽稱號都沒有。除此之外,抗戰老兵們當初所在陣營不同,現在所受的待遇也不同。

三、調查分析

所有的抗戰老兵,無論是共產黨還是國民黨,都是為祖國而抗日的。但是,老兵們的待遇卻不是一樣的。留在大陸的國民黨抗戰老兵遲遲沒有受到重視和扶助。他們大多在貧病交加中離開了這個世界,很多人最大的願望卻是活的一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紀念章。同樣身為國軍的台灣抗日老兵卻有每月至少6萬台幣約人民幣15000元的“終生俸”。這主要是因為台灣省實施的“終生俸制度”,可以一次領取,也可以每月領取,而一次性領完的人還可以每個月領取“生活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