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農民收入問題的調查與思考

三、促進崇頭農民可持續增收的對策思考

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是黨委政府“三農”工作的核心課題,也是改善農村民生的根本要求。我覺得崇頭鎮的情況對全縣而言具有較典型的樣本意義,因此,在專題調研過程中,我在深入基層、走訪農戶之餘,分別召開了崇頭鎮民主懇談會、各行政村兩委座談會和村民主題宣讀會,並先後與財政局、統計局、農業局的同志們一起分析研究,徵求各方面對促進農民可持續增收的意見和建議,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幾點膚淺的認識:

一要積極引導,發展現代高效生態農業。實踐證明,加快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提高農業綜合效益,是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我們加強食用菌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組織開展香菇禁蠟工作,之所以會對農民收入產生較大影響,就是因為農業產業結構單一,食用菌產業占據了絕對的主導地位。要改變這種“雞蛋裝在一個籃子裡”的狀況,就必須結合各個村的實際情況,因勢利導,引導農民因地制宜地發展多種經營,多渠道發展高山蔬菜、筍竹、茶葉等高效生態農業。比如崇頭鎮最偏遠的梅竹村,共有3000多畝的毛竹,人均達五畝,發展高效生態筍竹兩用林具有一定的優勢和條件,而且效益也很好。我們要引導農民通過品種改良和新品種開發,擴大優質農產品生產,發展農產品深加工,走優質精品規模發展的路子。要積極引導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業專業合作社發揮帶動與輻射作用,與農戶結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走“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通過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來帶動生態農業的發展,促進農民可持續增收。

二要選優汰劣,最佳化食用菌品種結構。目前,我縣的食用菌品種單一,以香菇等普通菌種為主,經濟效益不高,黑木耳等特色菌種規模不大,而且各品種都不同程度出現種性退化現象。為了提高經濟效益,很多菇民只得採取菌棒浸蠟等省時省力的工藝來提高勞動生產率,擴大種植規模。今後,我們要根據山區的氣候特點,加大對食用菌新品種的研發和引進的力度,選育質量優、產量高的食用菌品種,以保證食用菌產業的持續快速發展。要切實加強生產和行銷環節的管理和監督,嚴厲打擊生產銷售偽劣菌種和原輔材料行為,嚴禁劣質食用菌產品進入市場。要堅定不移地落實好香菇禁蠟工作,嚴格把好食用菌質量安全關,促進食用菌產業轉型升級,確保食用菌產業健康有序發展。對於崇頭而言,可以有選擇性地發展夏菇、杏鮑菇等新品種,加快珍惜類和草腐類食用菌開發,培育新型菌種生產體系,逐步調整食用菌品種結構,以填補市場空缺,提高經濟效益。

三要加強服務,引導農民轉產轉業。從崇頭實際情況來看,僅僅靠發展農業並不能徹底解決農民增收緩慢問題,還需要加快引導他們走非農化的道路。尤其對梅竹、栗溪等低收入農戶集中村而言,單純依靠農業生產,長期無法改變貧窮的狀況。因此,我們要加強農民實用技術和技能培訓,提高農村民眾尤其是低收入民眾轉移就業率和自我增收能力,積極引導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要深入實施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提高農民技能,幫助他們拓寬就業門路,提高他們對市場經濟的適應能力,促使他們向二、三產業轉移和赴異地綜合開發,以達到轉移增收的目的。對於符合下山轉移條件的村莊,我們還要在此基礎上深入實施“萬名農民下山轉移工程”,有計畫、分層次、分批次地鼓勵農民下山轉移,實現異地脫貧。

四要乘勢而為,加快崇頭集鎮建設步伐。近年來,隨著我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全面推進,崇頭鎮的經濟社會各項事業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鎮區人口聚集日益加速,對大灣、沙鋪、黃源、雲豐等周邊鄉鎮的輻射效應和帶動作用逐步凸顯。我們從前年開始啟動了崇頭集鎮項目,目前各項工作進展順利,並已被列為全省200箇中心鎮培育計畫。下一步,我們要加快項目實施進度,加快集鎮道路、供電給水、停車場、垃圾處理、鮮菇交易市場等配套設施和教育文化、體育衛生、旅遊娛樂等公共設施建設,力爭早日把崇頭集鎮打造成雲和西南部農民創業致富的重要平台。同時,要加強項目捆綁的組織、銜接、協調和包裝,積極整合扶貧搬遷、地質災害防治、村莊整治、水利建設、康莊工程、退耕還林等項目資金,打捆向集鎮建設投入,相對集中使用,充分發揮專項資金的最大效益。

五要加大投入,改善農村發展環境。加大對農村的投入力度,加強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是加快農村發展的必要條件。我們要進一步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的投入力度,同時積極引導信貸資金和民間資本向農村傾斜,鼓勵和支持企業和民間組織參與農業項目的實施,形成多元投入機制。從調查走訪掌握的情況來看,崇頭鎮的農村危舊房面廣量大,很多農民的居住條件惡劣。因此,要進一步加大政策宣傳和引導力度,加快實施農村危舊房改造,改善村民的住房條件。要大力推廣沼氣技術和健康養殖,積極扶持農村改路、改水、改廁、改房,切實解決農村“髒、亂、差”問題。要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提高農村醫療衛生、廣播電視、通訊等方面的公共服務水平,儘快改變農村社會事業相對滯後狀況。同時,要加強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引導村民革除陳規陋習,提倡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