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學生讀經典名著現狀的社會調查報告

關於中學生讀經典名著現狀的社會調查報告 

“名著”是很容易讓大多數中學生敬而遠之的兩個字,特別是在選擇日益增多的今天,反映中學生校園生活與情感的小說隨筆與成功的同齡人自傳更受中學生歡迎。它們有時代氣息,符合中學生心理需求,自然比那些距離遙遠、長篇巨製的名著更有吸引力,但這正如大眾與精英的關係,誰也不能取代誰,而後者更值得關注。 

然而在知識大爆炸年代,讀書卻變得更難了,難在書的選擇上,如何選擇一本好書?按理說,那些經過悠悠歲月沉澱、經過優勝劣汰流傳下來的經典名著,應該是我們的首選,但事實並非如此,這點在大學生中表現得尤為突出。據上海譯文出版社組織的一次問卷調查反映,有85%的學生不讀名著。 儘管不讀名著的孩子一樣能長大,但是可以肯定,讀名著的孩子和不讀名著的孩子長大了會有所不同,就像有首現代詩里寫的一樣:“寫詩的人與不寫詩的人,沒什麼不一樣/讀詩的人與不讀詩的人,不一樣”。 

當代中學生在認識名著中有幾個比較有代表的誤區: 

誤區一:名著是閒書,沒有教輔書來得實在。(採訪對象:李佳佳,女,高三學生) 

其實,我在念國小時,就開始接觸比如《西遊記》、《格林童話》之類的名著,開始並不是很願意去看這些看不太懂的東西,但父母總在耳邊說:看名著就像鍛鍊身體一樣,一輩子受益。儘管名著中的語言不太符合我們現代人的閱讀習慣,但是我還是能感覺到,這裡的愛情故事比時下流行雜誌上的愛 情故事,不知要高出多少個檔次。而且,那些巨匠們玩情節、玩思想,的確很有味道。 

我和名著劃清界線始於高一。記得有個周末,我一睜開眼來就隨手拿起枕頭邊的《紅樓夢》,看著看著,情至深處,我竟然傷心地哭了起來。也不知過了多久,父親敲門進來喊我吃飯,看到我這個樣子,再看看我手裡的書,他竟然氣憤地把書撕成兩半,還嚷嚷道:“你難道不想考大學了么?” 

“是看名著重要還是考大學重要!”父親邊說邊開始收拾我的書桌,把所有和學習無關的書籍都沒收了,臨了他還說:“等你考上了名牌大學,隨便你怎么看!”我當時特不理解,這是記憶中爸爸第一次沖我發脾氣。 

很快,期中考試的成績就出來了,我們班級有50個人,我只考了第36名。說實在的,我能感覺到這次考試我發揮出了自己的真實水平,我也就這么大能耐了,這也使我看到了重點高中學生的實力,要趕上他們、甚至是超過他們,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終於明白了老爸為什麼不要我看名著了,不管是名著還是什麼書籍,只要是課外書,有幾本比教輔來得實在啊! 

誤區二:太忙了,哪有時間看課外書(採訪對象:陳冬冬,男,高二學生) 

我從來不看課外書,中外名著,我也打小就沒有接觸過。但是你不能據此斷定我不愛學習,相反,從我有記憶以來,我總一直在忙著,甚至遠遠比一般的同學要忙。 

記得還在念幼稚園的時候,我的休息時間就只有周五一個晚上,可以看看卡通片,但是不能超過90分鐘。周六周日,我就在文化宮的各個興趣班學習,我學過繪畫、書法、鋼琴、吉他,從那時起,我就開始接觸英語。 

記得高一的時候,有個朋友來我家做客。當他看到我的書架上一排一排花花綠綠的書時,大為感嘆地說:“想不到你不是個書呆子嘛,知識面這么豐富啊!”但是不過三分鐘,他又說了一句:“怎么這么多書,連一本名著也沒有啊!” 

我還沒來得及答話,就被剛好送果盤進來的媽媽搶了先:“我家冬冬現在準備出國,外語要補的東西很多,沒時間看那些課外書。” 

是啊,小時候,是不知道看,現在,是沒時間去看。 

誤區三:名著該有保質期吧。(謝貝貝,女,高二學生) 

在不少人眼裡,我應該是個熟讀“四書五經”的女生,因為我的文章常常在報刊上發表,甚至我還會寫成人的愛情小說。但我從來不看那些名著。儘管我每個月花在買報刊書籍上的錢絕對不低於100元,但是這些都是很實用的,我可以學到東西,這些東西對我寫文章很有幫助。 

我第一次接到編輯電話的時候正念國中三年級,他問我:“你都看了哪些中外名著?” 我說:“我從來不看那些,因為我感覺名著的語言習慣和我們現在的大不一樣了,如果看得多了,我還擔心自己模仿上了,那樣就有可能寫不出東西了啊。” 

編輯沉默了好久才說:“孩子,你現在還小,不能功利,現在多讀些書,等你以後走上社會了,或者是等你寫過幾年文章之後,你就會明白,名著和流行小說、期刊之間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