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首份民間環評整改調查報告

環評“紅頂中介”脫鉤,58%認為對清除行業亂象“有一定幫助”,只有不到1%認為“藥到病除”。

近七成環評師認為評估中心應該脫鉤,更有73%認為應該公開評估中心的專家名單和評審意見。

超半數環評師認為公眾參與“存在盲目性”,約2/3認為環保組織的監督行為“有價值,但缺乏專業性”。

幾乎沒有環評師願意實名受訪。XX年4月,接觸了11名環評師,無論是“紅頂中介”還是私企性質環評單位,只有一人願意實名出現在報紙上。

但幾乎所有環評師都有話要說。這一被稱為環境污染第一道防線的行業,其管理體制已經來到大裂變的前夜。

自XX年2月9日中央巡視組公布對環保部的巡視意見,劍指環評沉疴之後,環保部便啟動了整治風暴。XX年3月以來,環保部連續下發六份有關環評整治的檔案。

在內蒙古一家環評單位負責人張涵的記憶中,這是自環評制度實施以來最大的一次風暴。“有一種風雨欲來的感覺,不知道路在何方。”

XX年4月12日起,南方周末綠色新聞部與環評愛好者網共同發起了一次環評行業改革調查問卷,試圖了解一線環評師的切身感受和觀點。

超半數支持市場化

截至4月22日17點,調查問卷共回收1329份。目前,在環保部資料庫中登記的環評師有11351人。全國約12%的環評師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且約半數從業年限已超5年。

所有受訪者都感受到了來自行業整改實實在在的壓力。

在環保部直屬環評單位工作的環評師張京壓力尤大。面對著遲早要來的結果,張京希望能夠早日到來。“拖得越久,心裡越是焦慮和不安。”

他所在單位就屬“紅頂中介”。按照環保部對環評機構脫鉤改制要求,環保部直屬事業單位的8家環評機構必須在XX年內率先完成脫鉤。其餘有環保主管部門背景的環評機構也要在XX年底之前完成脫鉤。

事實上,業界對“紅頂中介”褒貶不一。有專家認為是中國環評行業的主要力量,也有人覺得“紅頂”的存在,是為不當利益輸送提供了便利。

在調查問卷中,對於脫鉤能否解決“紅頂中介”帶來的不當利益輸送問題,58%的環評師認為“會有一定幫助”,其餘的幾乎是認為完全沒作用或者還會有負面影響。認為“藥到病除”的只有寥寥13人。

“‘紅頂中介’的隸屬關係可以剝離出去,但是只要人還在,其中的人情關係就還持續著。”江蘇環評師劉陽對此表示。

負面影響在另外一道題目中顯現出來。對於脫鉤之後的個人去向,有約一半的環評師選擇了“保留系統內身份,不再從事環評工作”(數據樣本為1329個,其中包括非脫鉤單位環評師的自我評估)。正如一名在瀋陽“紅頂中介”工作的環評師所擔憂的:環評骨幹人員與現單位解除勞動關係,單位只能用新人補充替代,這些環評單位的能力水平將可能會下降。

由於具體的實施細則尚未公布,像張京這樣的環評師只有等待。他目前更傾向於選擇離開現供職的“紅頂中介”,在市場中繼續從事環評工作。“畢竟從事了多年的環評工作,積累了大量經驗,也擁有從業資格證書,謀生活還是不難的。”

市場的需求印證了張京的判斷。由於機構資質條件的要求變嚴,每一級別環評機構要求配備環評師的數量相較以前大大增加。近一個月來僅在環評愛好者網站上發布的環評工程師招聘信息就明顯增多。

作為無環保部門背景的私企性質環評單位負責人,張涵則對“紅頂中介”脫鉤感到高興。“這樣的政策會使得行業更加推向市場,加劇競爭,促進優勝劣汰。”他的公司地處內蒙古的一座小城市,當地主要的環評多由環科院所承擔,屬於半壟斷狀態。張涵預計改制後,私企業務量會得到大幅提升。

這樣的觀點亦體現在問卷上。儘管對於脫鉤政策看法不一,但大部分人都對環保部的改革方向投了贊成票。有58%的環評師支持行業市場化,這幾乎是反對者的兩倍。

近七成認為評估中心應脫鉤

在一線環評師的眼中,有一個環評的關鍵環節比“紅頂中介”更需脫鉤。

在建設單位向環保部門遞交環評報告之後,負責技術評審環節的評估機構就會進行審查。後者便是各地常見的評估中心,大部分具有環保部門背景。

“評估中心在地方屬於壟斷,建設單位和環評單位都不敢惹。”一位匿名人士表示。

在“負責技術評審環節的評估機構是否也有必要脫鉤”一題中,近七成環評師認為評估中心應成為獨立第三方。而對於評估中心的專家名單或評審意見,更有73%的環評師認為應該需要公開。

留言的多數環評師都表示支持本次環評改制,但對評估中心意見較大。

“如果評估中心無法取消,出現環境問題時,評審專家、評估中心也應該同環評單位一起,承擔連帶責任。”一份留言這樣寫道。

評估中心是接受環保行政管理部門的委託,對環評檔案做初步審核。其後的審批環節,環評師同樣意見不少。

環評師認為這一行業較嚴重的問題中,排名前五中就有4個與審批環節相關:審批環節腐敗問題、審批部門專業技術力量薄弱問題、環評受理和審批條件全國不統一、領導及其親屬插手環評。

在這一方面,環保部於XX年3月24日印發了《關於嚴格廉潔自律、禁止違規插手環評審批的規定》。

而關於審批環節如何改革,48%的環評師認為應該根據建設項目污染程度及環境敏感程度,確定環評審批重點。而“強化建設項目環評審批”和“全部實行備案制”這兩端的意見,則屬於勢均力敵的“少數派”,選擇的都有110個左右。

另外,近年來國家大力推行簡政放權,很多地方都將一些建設項目的環評審批權下放。對此,有2/3的環評師認為“不能一味放權,重大項目還應由環保部審批”,而不到1/3的認為需要簡政放權,有利企業發展。

公眾參與缺專業

近年來公眾對環評的諸多不滿,主要集中在公眾參與環節。

在一線環評師眼中,目前環評信息公開程度確實堪憂。選擇“規定很多,但執行比較差”和“視項目大小、地區不同,信息公開程度也不同”這兩項的,占了約85%。認為信息公開“很完備”的,只有約8%。

不過,超半數的環評師認為,目前的公眾參與“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很多時候與環保本身無關”。而對於“如何評價民間環保組織對環評行業的監督”,有約2/3的環評師認為“有價值,但缺乏專業性”。

“公眾參與應該更多去找真正懂行的,以及利益相關的主體參與,才更合理。而找普通公眾參與,很多時候他想表達的和我們真正想要調查的內容完全是兩碼事。”江蘇環評師劉陽對此解釋道。

約2/3的環評師認為環評報告的評審會有必要邀請利益相關方代表參會。在雲南的環評師晏司看來,公眾參與存在的問題是“形式太過單一”。單純的問卷調查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目前需求。應該是問卷調查、聽證會、論證會、座談會等多種形式相結合。九成環評師認為有必要舉行重大項目聽證會。

另外,超半數環評師認為環評公眾參與調查表應由審批部門發放,而不是目前的建設單位或環評單位。“信息公開如果找建設單位做的話,很多都是造假。公眾參與基本上流於形式。”張涵表示。

根據目前最新的進展,環保部於XX年4月14日公布了《環境保護公眾參與辦法》,公開徵求意見。其中提到的“公眾可參與重大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件的調查處理”成為亮點。

環評師的吐槽

張京的委屈還在於外界輿論貼給環評的種種標籤。“只要出現環境問題,就是環評的責任,這是不對的。”

對建設項目進行環評是針對項目實施後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及提出對策。一般來說,只要環評報告未獲得審批部門批准,建設單位就不得開工建設。

“環評是一個前置程式,通過預測來判斷項目的環境影響程度。而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和建成後,建設單位是否真正按照環評報告中提出的措施去建,或者建成後環保措施是否在使用,這些環評就管不到了,而是得依靠監管。”張京這樣解釋他的委屈。

而根據晏司多年從事環評的經歷,建設單位進行環評,往往就是要拿到批文。就晏司所接觸的項目,不少建設單位都沒有按照環評報告中提的要求措施建設。

但按照制度設計,環評對項目建設過程和建成後運行並非無能為力。

根據環評法的規定,在項目建設、運行過程中產生不符合經審批的環評檔案的情形的,建設單位應當組織環境影響的後評價。而事實上,在晏司的工作經歷中,後評價卻為先建後批、批小建大的行為提供了法律依據,助長了“上車補票”之風。他從事環評工作十餘年,沒有遇到一例按照制度設計初衷進行後環評的。

而晏司在曾經做過的兩個項目中嘗試給出了不可行的結論,建議另外選址,但最終並沒有產生效果。“建設單位換了一家環評單位,基本上用了我們的報告,就是把結論中的不可行改成了可行,最後也審過了。我們忙活半天還沒掙到錢。”晏司說道。

另外,考慮到利益的因素,環評師也很難挺直腰板。

“環評機構和環評師的收入來自建設單位支付的環評報告編制費用,這樣建設單位就相當於環評機構的僱主。除了污染特別嚴重的項目怕承擔責任,其他項目都會接手。為了生存只能這樣。”張涵表示。

在環評行業目前較嚴重的問題選擇中,最多環評師選擇了“承擔了其他職能部門的法律責任”。

“環評工程師的現狀就是幾頭受氣。環評工程師不是各部門的替死鬼,能不能不在建設單位、審批部門、社會公眾面前低頭哈腰了,要賦予他們該有的權力。”一位匿名環評人士這樣呼籲。

張涵所處的內蒙古地區礦山較多,但生態系統特別脆弱。如果不保護,一旦破壞,就很難恢復了。

“現在在生態脆弱區還有很多開礦、挖沙的項目,超出了環境承載能力。其實從內心講,特別不希望這些項目上馬。”張涵說,“但是沒辦法。雖然我們對環境的影響也提解決措施,儘可能幫建設項目改善一些環境問題,但是最終目的還是要讓項目通過。”

而近期,環保部出台的關於整治環評的檔案中,包含了紅頂中介脫鉤、嚴控審批尋租、追究違法責任、加強資質管理等多個方面,意圖改變環評現狀,使其真正發揮作用。環保部部長陳吉寧亦公開表示,要力爭摘掉包袱,著力推進環評改革。

張涵的夢想,是有一天可以這樣寫環評報告:“從環保角度綜合分析,該項目不可行。”同時還有人支付環評報告編制費用。而要想達到上述目標,張涵認為只有將利益脫離出去,未來環評才可以發展成一個類似公益性質的行業。

查看更多:
《2024年中國圖書零售市場調查》報告最新解讀
最新工程造價專業調查報告
最新兩學一做調研報告範例參考
2024年最新大學生暑假實習報告範文調查報告範文
最新空巢老人調查報告
最新奢侈品行業信心調查報告
2024年教育教學調查報告【最新】
2017最新兒童零食消費市場調查報告
2017最新大學生兼職狀況調查報告
最新小區下崗工人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