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關於未成年人對網際網路接觸情況的調查報告

調查時間;20xx年x月-20xx年x月

調查地點:全國中國小

調查內容:關於未成年人對網際網路接觸情況的調查

作為主要上網人群之一的未成年人群體,在顯示出對網路、社交媒體高度依賴的同時,也表現出自身對網際網路極大的促進建設作用。如何使網路這把“雙刃劍”在未成年人的成長中發揮積極作用,值得全社會思考

隨著網際網路的不斷發展,未成年群體逐漸成為主要上網人群之一。

“未成年人觸網比例高達96.8%,近八成未成年人曾使用移動終端上網,高於全國整體網民。”這是近日由中國少先隊事業發展中心發布的《第六次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狀況調查報告(20xx)》顯示的數據。

從中國1994年接入國際網際網路至今,已接近20年。未成年作為一個特殊的網民群體,它的成長與發展值得我們共同關注。

社交工具的首批使用者和推廣者

“調查發現,未成年人上網行為集中表現為三點:從網際網路向移動網際網路轉移,使用微博、微信追星逐潮特徵明顯,上網內容與成年人較為接近。”中國少先隊事業發展中心新媒體中心副主任、課題組負責人季琳介紹。

調查顯示,第一次觸網年齡在 10 歲以前(含 10歲)的占到61.8%,1x.5%的未成年人在6歲之前,即在上國小之前就開始接觸網路,而10歲以後才開始接觸網路的比例只有 26.9%。未成年人接觸網際網路的年齡進一步提前。

未成年人上網整體仍以娛樂和休閒為主。聽音樂、玩遊戲、聊天、看視頻等是上網時最主要做的事情。但上網查資料的學生比例也有顯著提升,20xx年達到41.2%。

網路的互動性加快了未成年人社會化的進程。

調查中,僅有10%的未成年人“不清楚或沒有使用過”網路社交平台,其中最常使用的社交平台分別是qq 聊天(6x.3%)、qq空間(39.3%)以及騰訊微博(15.5%)。微博、微信等新媒體開始活躍於未成年人的社交圈,調查中已有61.6%的未成年人使用微博,高於整體網民。未成年人逐漸成為網路社交新途徑、新平台、新工具的第一批使用者和推廣者。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分析:“熱衷於社交平台的行為表明未成年人進入了群體社會化階段,同伴的影響開始超過父母的影響。如今青少年參與社交平台的重要原因,就是尋找與同伴的共同話題,獲得同齡人的認可。我們需要理解,這種線上的社交行為是一種時代性表現。”

在網上創造內容,而不僅僅是消費

作為網際網路時代的“原住民”,網路已經滲透成為未成年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網際網路絕不是“魔鬼”,如何恰當地利用網際網路去了解未成年人也是學校與家長應該上的重要一課。

孫雲曉認為,家長對孩子們上網擔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未成年人上網實際的效果是利大於弊。如果沒有網際網路,今天的青少年不會如此自信,思想也不會如此豐富,個性也不會增強。最好的方法是父母與孩子一起上網,共同參與網路。

北京市海淀區亮甲店國小率先參與網路大潮,以新媒體的方式關愛孩子。XX年,亮甲店國小在新浪微博上註冊“亮愛社團”,以創辦網路愛國公益社團的方式走進國小生的網路生活,鼓勵孩子們傳播愛國主義新風尚。在“亮愛社團”的微博中,不僅有《弟子規》、《三字經》等傳統文化,還有討論最美女教師先進事跡和神九航天員的新鮮話題。不僅傳播了知識文化,也給予了孩子們鍛鍊網上實踐能力的機會。

在網路為未成年人拓寬社交渠道的同時,未成年人網民群體也對網際網路產生了自身的作用。

美國皮尤公司的一項調查發現,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選擇在網上創造內容,而不僅僅是消費。皮尤公司曾詢問調查對象是否參加過具有“網路內容創造標誌”的活動:你是否在某個網頁工作?你是否為別人的網頁做過貢獻?你是否在網上分享原創的藝術作品、相片、故事或者視頻?你是否自行加工處理過網上找來的東西?對於這些問題,超過一半的青少年回答“是”。

與此同時,一種前輩向後輩學習的“後育文化”正悄然興起,這也將會取代之前單純由後輩從前輩處獲取知識的“前育文化”。調查顯示,有超過半數(52.8%)的孩子認為父母的上網技術比自己差;2x%的孩子自信父母技術絕對比自己差。

孫雲曉認為,網際網路時代帶來了一個重要的變化,那就是動搖了成年人的權威地位。網際網路時代,父母與子女相互學習的狀態將表現得更為突出。

未成年人專門網站需推廣

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以及眾多新套用,特別是微博微信的廣泛套用,使未成年人的時間以及知識構成都呈現“碎片化”的趨勢,值得引起關注。如何健康上網、自我保護,成為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的重要一環。

季琳建議,網路運營商、學校與家長都應肩負起健康上網的責任。“移動終端比電腦更具有隱蔽性,在此情況下更需要家長給予孩子更多的上網指導。網路運營商應增強社會責任感。學校也應及時開展新媒體素養課程教育。”

“提高媒介素養有兩點必不可少,青少年需要豐富多彩的生活以及成功的體驗。這種正能量使青少年自信,知道自己要追求的是什麼,青少年也不容易形成網癮。青少年對媒介產生客觀的認識也必不可少,他們需要理解網上的生活不等同於現實的生活,媒介的報導內容跟現實生活有差別,從而做出理性的判斷。”孫雲曉說。

調查顯示,x6.3%的未成年人曾遭遇網路不良信息。不良信息依然是網際網路環境中的一顆“毒瘤”。近幾年來,儘管網際網路環境日益得到改善,但是不良信息仍然存在於廣告、視頻和遊戲當中。

季琳對記者介紹了這樣一個案例:一個11歲的小女孩喜歡看動漫,趁父母出去買菜的空隙,從網上下載了《魔法少女小圓》,自己在家用電腦看,沒有想到開頭是動漫,後面竟然出現了色情畫面。小女孩驚呆了!因為受到了刺激,這名小女孩需要進行心理輔導。

對此,孫雲曉說:“淨化網路環境,需要有更多的機構來做青少年網路監測,分辨出優良與惡劣網路內容的出處。然後再綜合結果向公眾發布,使公眾知道哪些網站對少年兒童成長有利,哪些網站存在不良內容,從而可以給予青少年上網的指導。”

面對紛雜的信息,未成年人身心發展不成熟,鑑別力低,易受不良信息的影響和遭遇傷害。專家指出,在未成年人上網內容與成年人幾乎無區別、國家尚未實行內容分級政策的情況下,更應大力推廣未成年人專門網站。

查看更多:
2024年關於未成年人對網際網路接觸情況調查報告範文
2024年網際網路行業調查報告
中國銀聯發布2017移動網際網路支付安全調查報告
2016移動網際網路支付安全調查報告
2015中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狀況調查報告
網際網路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