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民營經濟發展情況的調查報告

為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進一步加快全區民營經濟發展步伐,區政協會同區中小企業局、經貿局、國稅局、地稅局等有關部門,於3月23日至4月底,採取實地考察、組織座談、聽取匯報、現場提問解答等形式,對鄉鎮(辦事處)、開發區等13個單位和31家不同規模的民營企業,就民營經濟的發展問題,開展了跟蹤調研。現將調查報告如下:

一、民營經濟發展的現狀及問題

近年來,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區上下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緊緊圍繞“工業立區、振興**”戰略目標和“12345”、“兩帶三抓”發展思路,堅持把民營經濟作為全區工作的“三大重點”之一,聚力猛抓,強化措施,最佳化服務,全區民營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主要表現為:經濟總量明顯增加。今年,1---4份全區民營經濟實現營業收入74.26億元,占年計畫的37.8,同比增長40.7;完成增加值22.79億元,占年計畫的39.8,同比增長34.1。截止4月底,全區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已分別達到1042家和12186戶。企業規模逐步擴大。截止4月底,全區規模企業特別是規模工業企業達到150家,比年初增加31家;註冊資金100萬元以上的企業達到181家,1000萬元以上的達到21家。運行質量明顯提高。26家民營企業、83種產品通過了iso系列質量體系認證。填補市級、省級和全國空白的產品分別達到53、21和13個,有3個產品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分別有15、3和2個產品獲得市級、省級和全國名牌。社會貢獻不斷增加。XX年全區民營經濟實交稅金1.8億元,比上年增長16.9;今年1—4月份實交稅金已達到9105萬元,占年計畫的41.1,同比增長50.3;為社會創造和提供就業崗位46063個。發展環境逐步最佳化。絕大多數民營企業主對我區制定的鼓勵和支持經濟發展的優惠政策以及在最佳化發展環境中所採取的一系列措施表示滿意,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得益於政府構建的良好發展環境。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調查中也了解到民營經濟發展中還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困難和問題:(一)思想觀念仍顯滯後。我區民營經濟儘管有了長足發展,並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受傳統觀念和制度的影響根深蒂固,在思想和認識上仍存有不少偏見,導致了對民營經濟的融資服務、市場進入等方面事實上的不平等;與外來客商相比,有些地方難以享受同等的優惠政策和待遇。從民營企業本身來看,多數存在“小成即滿”、“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幹大事業、闖大市場、當大老闆和敢為人先的氣魄及雄心,缺乏企業家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和應具有的奉獻精神。(二)發展環境仍是制約民營經濟的重要因素。有些單位主動為民營經濟服務的少,以檢查代管理、以罰款代服務的多,甚至又出現了強行收費、搭車收費、動輒罰款和違規罰款的現象,企業不堪重負;有些部門的檢查活動,不是以指導教育和整改問題為目的,而是帶著罰款和收費任務去檢查;有的地方市場管理混亂,欺行霸市,損害民營企業利益的治安案件時有發生,社會安全感不強,加之打擊力度不夠,極大地挫傷了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積極性,最佳化發展環境的任務仍很繁重和緊迫。(三)企業管理水平低。多數企業創新意識不強,科技投入不足,“商標”、“品牌”意識淡薄,缺乏自主研發機制的建設,致使企業經營上只是從事一般性的初級加工型生產,規模小,產品單一,科技含量及附加值低;不少民營企業內部管理混亂,會計資料不全,財務核算不實,更是有的造假帳、偷逃稅費,現場管理和安全生產無章可循;有的因傳統家族式管理的制約,致使企業發展慢、效率低、社會貢獻少、外向度不高;部分企業經營者和管理層素質低,忽視學習“充電”,加之企業改革不徹底,特別是土地、房產出讓不全面、不到位,影響了企業發展;有的民營企業主缺乏社會責任感,勞動者的權益得不到保障,不與員工簽定勞動契約,也不給員工繳納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有的勞動時間長、強度大、工資低、隨意辭退員工,侵犯員工合法權益的現象時有發生,導致企業招工難,個別企業不能正常生產經營。(四)融資難的問題十分突出。幾年來,雖然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各商業銀行相繼設立了中小企業的信貸部,但是無論從自身機制還是運行操作上,都無法適應民營經濟發展的需要,民營企業融資的市場嚴重滯後,民營企業缺少獲得銀行信貸的正規渠道。加之擔保和信用體系等中介服務機構不健全,企業生產和經營透明度低,企業尋保難,融資難,迫切需要加快擔保和信用體系建設,儘快改善企業的融資環境。(五)服務水平還不適應形勢的發展。隨著政府提速的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儘管有了根本性突破,但傳統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痕跡仍然很深,導致有些鼓勵、引導和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和工作規範落實不到位,缺乏用足、用活和用好,甚至出現了因政策制約和服務不周企業外流的現象;有的對放手發展民營經濟服務承諾多,實際落實少,想民營經濟之所想,謀民營經濟之所需的合力不強,“多頭管理、都管都不管”的問題仍然存在。我們儘管成立了區行政審批中心,但從調查了解到的情況來看,有些有收費項目的行政執法單位的管理和服務內容,一直沒有納入審批中心來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