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社區共青團工作調查報告

把農村社區作為發揮共青團組織作用的新陣地,必將成為新形勢下共青團工作的新課題。因此,進一步加強農村社區共青團組織的建設、推進農村社區共青團工作,探索並逐步形成適應農村社區建設和發展需要的共青團工作運行體制和管理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團縣委通過問卷調查和走訪的方式,對我縣 個鄉鎮的共青團工作進行調研,經過分析和歸納,進一步掌握了全縣農村社區共青團工作的基本現狀,並在此基礎上努力探索適合我縣農村社區共青團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

一、我縣農村社區共青團工作現狀

(一)組織概況

截止到xx年底,全縣x個鄉鎮應建團支部x個,已建團支部x個,建團率為x%。

(二)團員青年概況

截止到xx年底,全縣x個鄉鎮14-35周歲青年x名。其中:14-28周歲青年x名,共青團員x名,團青比例為 %。其中14-28周歲團員x名,29周歲以上團員x名;女團員x名;少數民族團員x名;團員年度團籍註冊x名,註冊率為31.8%。

(三)團幹部概況

截止到xx年底,全縣鄉鎮共x個村,實際配備團支部書記x名,配備率為100%。

(四)農村社區共青團工作狀況

1、通過舉辦不同形式的主題教育活動,全面提高青少年素質,促進青少年成長、成才。各農村社區以重要紀念日和重大活動為契機,組織開展一系列主題鮮明的思想教育活動,推進農村社區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

2、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社會公益活動,增強團員青年的社會責任感。一是紮實推進青年志願者行動。各農村社區根據本轄區的實際情況,利用社區青年志願者資源,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志願活動。二是增強服務、扶助、維權的工作意識,積極扶助貧困家庭和弱勢群體。

3、針對團員青年特點,開展內容豐富的文體活動。活動是農村社區共青團工作的生命線,有效的文娛活動可以提高青少年參與共青團工作的積極性,推動農村社區共青團工作的開展。按照青年樂於參與、便於參與的原則,開展文藝演出,體育競賽、青年交友等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民眾性文化活動,營造和諧文化氛圍。

二、我縣農村社區共青團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

1、村級團組織的設定滯後。從表面上看,我縣村級團組織建團率高達100%,與行政區劃、黨組織設定一一對應,最大限度地保證了團的工作網路在農村的覆蓋面。但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在計畫經濟條件下起到積極作用的這種設定方式,在農村市場經濟運行逐步完善的過程中受到了極大的衝擊和挑戰。目前,職業結構的調整,使勞動力資源尤其是農村青壯年根據市場要求大規模、跨區域流動,並明顯地向非農方向傾斜;產權結構的調整,使農村產權日益清晰化,多元的所有制結構和不同經濟主體的出現,產權結構由單一的集體所有制結構向以集體所有制為主導,多種經濟並存的方向發展。由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所引發的這些變革無疑要求我們對團組織的設定進行調整。目前,我縣1/5的村團支部團員數在10人以下,規模偏小,團組織形同虛設,發揮不了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團組織的自身形象;有的基層團組織費了九年二虎之力對本組織內的團員進行重新登記,一眨眼功夫,登記名冊變成廢紙,不時有名無人,就是有人無名等等,正是因為沒有對傳統的組織設定進行調整,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村團的基層組織的吸引力、凝聚力大打折扣。

2、農村團組織工作力量薄弱。 農村團組織工作力量薄弱,主要表現為:一是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鄉鎮團組織的工作領域不斷擴大,工作任務、工作對象不斷增多,但目前鄉鎮只配備一名專職或兼職團幹部,鄉鎮團委委員多是兼職,鄉鎮團的委員會的作用沒有得到很好發揮,團組織的工作載體較少,團組織可以調動和利用的各類資源比較有限,鄉鎮團委在農村團的工作中所處的基礎地位,以及鄉鎮團的工作面臨的形勢很不適應;二是農村基層團幹部素質不高,缺乏獨立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和能力。農村基層團幹部報酬偏低,在農村各“大員”中為最低,難以調動其工作積極性。為提高農村團幹部的報酬,在村級組織換屆中,也曾經提出村“兩委”委員、村團支部書記等“多位一體”配置的思路,部分行政村也爭取實現了這一思路,由村黨支部副書記或年輕的村“兩委”委員兼任村團幹部,但同時出現了兼職團幹部由於兼職過多沒有更多時間、更多精力投入團工作的情況;三是團的活動經費難以籌措,長期以來,基層團組織缺乏活動經費,是基層團組織難以正常開展活動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些農村團支部由於缺少工作經費,一年難以召開幾次團員會議,更談不上執行“三會二制一課”制度,造成團員青年無法在團組織中受到教育、培養,團組織的先進性難以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