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會經濟社會發展現狀調研報告

縣中村鄉峨山村委會地處縣城北端,距縣府50公里,離鄉政府37公里。西與該鄉山前村委會毗鄰,南與該鄉魯支村委會接壤,北與元謀縣羊街鄉高山峻岭相交錯,東與武定縣貓街鄉隔河而居,整個村委會淹沒在三個縣的大山環繞之中,海拔1900米,是一個彝族、苗族、漢族雜居的高寒山區行政村。目前,整個村委會經濟結構單一,發展後勁不足,尋求區域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問題一直是該村黨支部及村委會領導班子的頭等大事。

一、峨山村委會社會經濟發展現狀

XX年,全村有16個自然村,18個村民小組,長住戶273戶,長住人口1128人。總耕地面積1325畝,其中水田280畝,占總耕地面積的21%。村委會經濟落後:XX年,人均糧食產量359公斤,在全縣163個村居委會中排名125位;農民人均純收入718元,在全縣163個村居委會中排名163位。交通不便:全村委會僅有一條鄉村公路延伸至轄區境內,是一個單線的“死角”,且山高坡陡路難行,暢通率低,晴通雨阻。受教育程度較底:據中村鄉黨委有關人士調查,解放初期至今,現有高中以上學歷人員僅4人,許多通過“兩基”教育“脫盲”的人口又“返盲”已成為落後地區難以解開的“結”。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的社會狀況依然存在。多年來,在各級各部門的關心支持下,村黨支部為發展地方經濟勞苦奔波、嘔心瀝血,也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收效不盡人意。整個村委會還是處於在外地人眼中“談虎色變”的尷尬境地,要想加快推進該村委會經濟社會發展步伐,需要解決的困難和問題比比皆是。

二、該村委會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困境

(一)歷史的原因與區位的弊端,造成擁有田地不均衡

由於山高箐深和偏遠落後,政策的貫徹落實難免會出現不到位的現象。在第一輪土地承包時分田地的主要依據還是延續了舊社會的慣例,舊社會生活富裕的農戶家庭,占據了大量田地,承包土地時優先占有了好田好地,而且人均擁有田地嚴重不均。通過推行計畫生育政策,集居高寒山區的少數民族在逐步享受到了少生快富的甜頭後,近年來結婚的許多年輕夫婦甚至辦理了獨生子女證,人口增長得到了有效遏制。全村委會長住人口從1996年的1169人下降到XX年的1128人,減少41人,無形中加劇了田地的不均衡。同時,多年來,該村幾乎從未調整過田地,所以,人均占有土地差距越拉越大,形成田地過剩者視其為“雞肋”,不足者也只好隨遇而安,致使整個村委會精耕細作程度低,糧食總產量難以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停滯不前。

(二)糧經比例不合理,經濟效益低

由於地處高寒山區,科學技術傳播少,民眾科技意識落後,全村農村勞動力科技素質低,對農業科技知識了解、掌握知之甚少,受陳舊思想觀念的束縛,在生產方式上沿襲過去粗放的耕作方式,勞作科技含量低,難以提高生產力。信息閉塞,缺乏商品意識。農村民眾一直以來飽受饑寒問題的困擾,“溫飽即安”。種植經濟作物只視為一種附屬品,生產不看市場,在種植、養殖等方面無計畫、盲目生產,不能實現經濟效益,具有較好經濟價值的豆類、薯類難以形成一種經濟支撐點。再則,氣候寒冷,地勢陡峭,土地貧瘠,廣種薄收,“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有錢男子漢,無錢漢子難”,就是該村的真實寫照。

(三)人地兩居,交通不便,既誤時又誤工

凡是位居高寒山區的民眾,在生產生活中都很難徹底解決人地兩居的現狀。該村也不例外,由於山高坡陡,氣候冷涼,能住人的地方田地少,大部份田地都分散在山頭箐底,交通不便,人們來回奔波于田地與住所之間,既誤時又誤工,身心勞累,勞動效率不高。

(四)男女比例失調,人口遞減增速,導致不和諧因素的滋生

受傳統重男輕女觀念的影響,男女比例失調。通過對戶籍人口進行分析,XX年,男女性別比為100:115(女性比為100,下同),與全縣的100:104.3和全州的100:105.2相比,男女比例嚴重失調。若是針對已進入婚齡而還過著單身的男輕年進行統計,其“光棍”的增長速度會使人深感這個地方和這個地方的人逐步被女青年所遺忘,導致男女比例失調問題惡化。人口遞減過快。根據對全村戶籍人口進行分析,XX年與XX年相比減少13人;XX年與XX年相比減少26人。人口減少速度之快,其引發的男輕年婚姻問題,贍養老人的問題,社會和諧問題,將成為該地社會經濟平穩發展的一大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