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情況調研報告

為了了解掌握新時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根據福協辦〔XX〕33號檔案—《政協××縣委員會關於我縣社會主義拳農村建設情況研的函》要求,我鄉於近日就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此次調研的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和取得成效:

××鄉位於××縣南部,距縣城17公里。北靠××鄉,東臨××縣,南接子××鄉,西與××毗鄰。境內山高坡陡,平均坡度為30度以上。國土面積為274.3平方公里,邊境線長8.25公里。共有6個村委會、48個自然村、86個村民小組。XX年全鄉年末總戶數為3221戶,總人口為12607人(其中農業戶2842戶11941人),共有耕地面積12246.6畝(其中水田2135畝),人均耕地面積1.03畝。境內居住著傈僳族、怒族、白族等少數民族。由於受地理環境、自然歷史和民眾思想文化素質總體較低等諸多因素制約,我鄉社會經濟發展緩慢,是典型的集邊疆、貧困、山區、民族、宗教為一體的特困鄉。

改革開放以後,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於“三農”問題的日益重視和農業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相繼出台和貫徹落實,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發展加快,農村經濟與各項社會事業正在朝著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一)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收入逐步提高。

上半年,全鄉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593萬元,同比增10%,其中出售產品收入128萬元,占總收入的21 %,農民人均純收入449元,同比增7%。從農村經濟收入比例情況看,第一產業總收入485萬元,占總收入的77 %,同比增8%。其中,農業收入180萬元,同比增13%;畜牧業收入280萬元,同比增6%;林業收入25萬元,同比增25%。第二產業收入54萬元,占總收入的9 %,同比增8%。第三產業包括交通運輸、商業、飲食服務業等收入84萬元,占總收入的14%,同比增10%。外出勞務收入70萬元,同比增9%。上半年全鄉糧豆播種面積18435畝。

(四)“四個百萬”工程健康發展,經濟發展勢頭良好。

我鄉認真貫徹落實縣委、縣政府關於“四個百萬”基地建設的工作部署,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積極組織實施“四個百萬”基礎建設工作,引導農民調整最佳化農業結構,加快優勢產業的培育和開發,著力培育林果、畜牧兩大產業。至XX年上半年,全鄉完成種植各類苗木37.1590萬株,其中:種植核桃3520畝;種植漆樹5192畝;種植草果11601.6畝(其中,XX年發放種植4100畝);種植庭院經濟1706.2畝。呈現經濟效益的草果有170畝,每畝經濟收入約2700元。依託境內豐富的中藥材資源,以百萬畝中藥材基地推動中藥材產業開發,按照國家“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扶持農民規模發展中藥材種植,XX年我鄉規劃種植重樓500畝,雲黃連600畝,主要規劃在江西三個村。堅持走“科技興畜”的路子,結合實施邊境鄉鎮項目建設,通過抓示範,民眾的科學養殖能力和發展畜牧養殖的意識逐步提高。XX年上半年,全鄉大中牲畜存欄21460頭(只),其中,牛存欄2798頭,豬存欄12590頭,羊存欄5903隻;總出欄6201頭(只),其中,牛出欄221頭,豬出欄4200頭,羊出欄1780隻,實現肉總產量299噸,實現經濟總收入280萬元。

(三)科技教育加快發展,農民素質不斷提高。

隨著農村經濟的穩步發展和農民收入的不斷提高,逐年加大了對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國小校舍、教育設施建設發展較快。全鄉現有中國小校30所,其中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含國中部和國小部),寄宿制完小1所,教學點28個。全鄉適齡兒童1190 人,已入學1172人,國小入學率98.49%;殘疾兒童22人,已入學14人,入學率63.6%;國小部在校生1353人,學年內輟學6人,年輟學率為0.44%;15周歲人口195人,授完國小教育193人,完成率為98.97%;適齡少年有592人,國中階段在校 556人,國中及以上畢業8人,國中階段毛入學率95.27%;殘疾少年16人,入學5人,入學率為31.3%;國中部在校學生462人,學年內輟學13人,國中年輟學率為2.81%。17周歲人口211人,授完初級中等教育171人,完成率為81.04%。目前,全鄉青壯年人口非文盲率達99.76%。國中開設13個教學班,國小74個教學班。全鄉有專任教師119人,其中國中42人,其中學歷合格37人,合格率88.1%;國小77人,學歷合格77人,學歷合格率為 100%。全年共新建和擴建校舍850平方米。XX年,“兩基”工作順利通過省、州、鄉檢查評估,實現“兩基”攻堅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