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食品安全監管模式對比調研報告

闡述了國外食品安全監管模式及其共性特點。分析了國內食品安全監管模式,比較了與國外監管模式的不同。以國外食品安全監管經驗及tem 原則為基礎,提出了改革中國食品安全監管模式的對策建議。關鍵字 食品安全監管模式 全面應急管理

1引言

近年來.我國的食品安全事件頻發.不僅危害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損害政府公信力.也打擊了消費者的信心。抑制了正常消費.這非常不利於食品行業的健康成長。如何防範食品安全事件頻繁發生.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研究課題 本文以此為出發點.以國內外食品安全監管模式分析為基礎.提出基於tem 原則的對策建議

2 國外主要國家食品安全監管模式

國外已開發國家的食品安全監管制度完善.大多建立了涵蓋所有食品類別和食物鏈各環節的法律法規體系 但其食品安全監管部門設定存在顯著差異.具體可分為多部門監管模式和單部門監管模式

2.1 多部門監管模式

美國是多部門監管模式的代表 以美國為例.美國聯邦及各州政府具有食品安全管理職能的機構有20個之多.但其中最主要的.具備制定食品安全法規和進行執法監管的聯邦行政部門有5個:衛生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dhhs)的食品藥品管理局(food anddrag administration,fda)、農業部(u.s.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usda)的食品安全檢驗局(food safety and inspecti0nservice。fsis)和動植物健康檢驗局(animaland plan t health inspection service.aphis)、環境保護局(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epa)、海關與邊境保護局(bureau of customs and border pmtee.tion,cbp)。

美國選擇多部門監管模式的根本原因在於美國建國之初就制定了執法、立法和司法三權分立的國家治理原則.食品監管也不例外 但必須注意的是,美國主要是按照食物的種類來劃分部門職能。這樣在對特定食品進行監管時實現了功能上的集中監管。

2.2 單部門監管模式

單部門監管模式是歐美國家選擇的主流食品安全監管模式。

(1)加拿大。加拿大1997年3月通過《食品監督署法》,在農業部之下設立一個專門的食品安全執法監督機構— — 加拿大食品監督署(canada food inspection a.gencv。cfia),統一負責加拿大食品安全、動物健康和植物保護的監督管理工作。加拿大食品監督署負責農業投入品監管、產地檢查、動植物和食品及其包裝檢疫、藥殘監控、加工設施檢查和標籤檢查,真正實現了“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性管理。

(2)德國。德國於XX年初將原由衛生部負責的食品安全管理職能交由新成立的消費者保護、食品和農業部負責。其他有關部門(主要是衛生部門)依法應在自己的職責範圍內配合農業部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

(3)英國。英國政府1998年發表了白皮書“食品標準局— — 變革的動力” 白皮書指出政府有必要設立標準局. 以結束食品安全和標準發布管理方面混亂不明的狀況。其後頒布(1999年食品標準法》,於2oo0年4月成立了一個獨立的食品安全監督機構— — 食品標準局(food standardsagency。fsa)。fsa的宗旨是保護與食品有關的公眾健康和消費者的利益.其遵循三個指導性原則:消費者至上:開放性和參與性:獨立性。它的使命是與地方當局合作.藉助肉食品衛生局(meat health ser.vice.mhs)的工作對食品安全和標準有效地進行實施和監督:採用準確和明示的標識支持消費者選擇:就食品安全、營養及食用向公眾和政府提供諮詢。

(4)丹麥。改革前,丹麥的食品安全由農業部、漁業部、食品部三大部委共管,每個部門都擁有自己的領導和職員。另外.三大部委下設一些代理機構.還有多個服務單位.形成龐大的管理系統。監管機構的複雜性.導致當時的食品安全監管出現一系列問題.主要表現在各個部門的職責發生重疊或者出現分割區.各個部門的檢測出現衝突,資源利用效率低下。通過合併.丹麥政府成功地將由三個部門共管的食品安全監管機制轉變為一個獨立的食品安全監管機構— — 食品與農業漁業部.統籌對全國的食品安全進行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