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冒偽劣產生成因調研報告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各種假冒偽劣的商品也隨之出現,並破壞著正常的經濟秩序。近年來,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等各級執法部門堅持執法為民理念,大力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不斷加大打假力度,切實淨化了市場環境和消費環境。然而,由於未能從根本上採取措施,假冒偽劣商品呈現了屢禁不絕的態勢,給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帶來隱患。怎樣才能從根本上遏制和剷除假冒偽劣,筆者試作了一些初步探討。

一、成因

為什麼制售假冒偽劣商品行為會屢禁不絕?除了利益驅動是最重要、最直接的因素外,還包括其他多方面原因。

1、地方保護主義。地方保護的支持和縱容,為假冒偽劣商品提供了生存與發展空間。一些地方甚至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作為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一種手段,對制假售假者,或者視而不見,或者輕描淡寫地批評一通,有的甚至規定,只要不在本地銷售假貨,就為制假者大開綠燈。即使是全國性的打假行動,有些地方也是光打雷不下雨,等風頭一過,他們又故伎重演。即使有時下一點小雨,也是內外有別-——對外的處罰較重,對本地的處罰偏輕,助長了制假售假者的氣焰。因此,要想徹底治假,不提高各級領導幹部的認識,不拆掉地方保護的籬笆,不打掉一頂頂地方保護傘,顯然是不可能的。

2、打擊力度不夠。查處手段和打擊力度不夠,是假冒偽劣商品泛濫的一個重要因素。現今眾多的法律法規中,沒有授予執法部門實施扣押、查封等行政強制手段的權力。執法人員有時明知是假冒偽劣商品,但因當時無鑑定依據,只能先登記保存,還得交由當事人保管,給制假售假者提供了轉移銷贓的時間,使許多案子到後來不是走了樣,就是不了了之。而在依法處罰時,由於行政罰款額度較低,交給司法機關處理的條件又不夠,往往對違法者不會傷筋動骨。由於處罰力度不足,即使罰款加沒收,最後算總賬,制假售假者仍有很大的利潤空間。多年來,人們一直呼籲把制假售假者罰得傾家蕩產,但是法律法規中並沒有這樣的規定。治假,不用“重典”是絕對不行的。

3、設備滯後。人員配備不夠,打假設備落後,執法經費不足,嚴重影響了辦案效率。對查獲假冒偽劣商品的運輸與儲存、消除假冒偽劣商標標識、銷毀假冒的偽劣商品及制假設備都需要一定的費用,特別是有毒有害且不具備使用價值的假冒偽劣商品,處理時涉及環境保護問題,難度就更大了。由於受經費限制,執法機關的交通工具、通訊器材等裝備與制假分子相差甚遠,無法對付集團化、隱蔽性強的制假活動。因此,必須切實加強執法部門的執法裝備,以提高打假力度。

4、體制不順。交叉執法、推諉執法現象不斷,損害了執法權威。隨著執法部門的增多,由於法律法規存在交叉現象,導致一些行政執法部門的職能劃分不清。一些單位貪圖眼前利益,違背執法原則,有利可圖時爭先恐後,無利可圖時相互推諉,加之部門間協調不夠,出現了執法的肓區和死角,使不法分子有機可乘。因此,必須加快政府機構改革的步伐,理順執法體制,樹立執法權威。

5、暴力抗法。暴力抗法的不斷出現也增加了打假難度。在打假過程中,執法人員遭遇圍攻、毆打的事件時有發生,甚至出現查扣的假冒偽劣商品被哄搶的現象。而恐嚇、威脅執法人員的事情更是屢見不鮮,嚴重威脅到執法人員的人身安全。因此,應當有條件地為執法人員配備防身器材,必要時可將工商、技監等部門的打假隊伍組織起來聯合執法,協同作戰,提高執法的力度和效果。

6、抵制不力。消費者對假冒偽劣商品抵制不力,認識不足,為假冒偽劣商品留下了生存空間。一方面,一些消費者的經濟承受能力有限,他們明知道是假冒商品,由於價格較低,又滿足了購買名牌貨的欲望,令他們仍然成為假冒商品的消費者,助長了假冒商品的流通;另一方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一些假冒偽劣商品幾乎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即使專業人士有時也難辯真偽。加之消費者識別能力有限,社會監督和服務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使假冒偽劣商品得以生存。因此,要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喚起廣大民眾對假冒偽劣商品的抵制意識,堵死假冒偽劣商品流入市場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