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局關於民生工作狀況調研報告

三、保民生工作的對策和建議

(一)以中央轉移支付資金為主導,加大地方保民生資金的投入力度

資金是保障民生的生命線。建立普惠型社會救助體系,必須首先制定保障救助資金供給的基本制度。各級政府是民生工作的責任主體,財政投入是民生資金可靠、穩定的來源,必須建立科學合理、規範有效的財政投入機制。結合我州實際,要建立以中央轉移支付資金為主導,各級財政實行足額列支和按時撥付的機制,將各類配套資金和工作經費足額列入財政預算。足額安排城市低保資金(不低於本級財政一般預算收入0.8%—1.5%)、農村低保資金(人年均40元)、大病醫療救助資金等保民生工作的預算,並隨著地方財政收入的增長,建立預算自然增長機制,逐年加大投入,並重點向農村傾斜;安排必要的工作經費,保證民生工作的正常開展。

(二)完善保民生工作的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

民生工作是一項綜合性系統工作。健全民生工作的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是做好民生工作的組織保證。一是各級政府應成立保民生工作的領導協調組織,其職責主要是統一政策,協調步伐,全面管理與監督保民生工作。二是應建立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多邊機制,加強相關部門、單位之間及其與社會的溝通與合作,定期交流信息,協商行動,逐步形成信息共享、相互配合、協調運作的長效工作機制,以有效整合各種社會資源,形成強大的整體推進合力。在鄉鎮辦建立公共服務中心,建立統一的服務工作平台,並依託這一中心搞好各類民生工作的受理、審查、申報、資金髮放等,避免多頭申報、多頭救助、缺失救助,實現救助項目互補和救助效能最大化。著力推進救助信息化,建立救助信息網路,實現信息資源互通共享。三是建立健全監督機制,要動員黨政、媒體和社會組織等方面力量,通過紀檢、審計監督和社會輿論監督,推動保民生工作的健康發展。

(三)搞好保障民生工作各項制度間的銜接配套

民生工作內容豐富,要素較多,頭緒複雜,涉及面廣,必須統籌考慮,整體設計,側重提升制度的整體效能,應重點在兩個層次上做好銜接配套:一是對各單項救助制度進行必要的整合和規範,使各項救助制度相互銜接,構成一個有機的制度體系,以充分發揮整體效能。二是推進保民生體系與社會保險、社會福利以及就業再就業、扶貧開發等制度間的銜接配套。要進一步搞好與就業、扶貧、住房、醫療等政策的銜接。民政、勞動部門要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協調配合,民政部門加強對低保對象的分類管理,強化動態管理;勞動部門要認真落實關於促進困難群體就業和再就業的扶持政策,以新增就業崗位為目標,以強化就業服務為手段,以加大資金投入為保障,支持和鼓勵困難群體就業。扶貧部門在工作中重點吸收享受低保待遇的特困家庭中有勞動能力的家庭成員參加項目帶動和就業,並提供免費技術培訓,加強與其他惠農政策的銜接,通過扶持,幫助救助對象擺脫貧困,走上生活自立之路。民政、勞動、衛生部門要在定點醫院設立保險、合作醫療、醫療救助“三辦合一”視窗,全部採取集中墊付補償金、救助金,事後統一結算,既減少各部門工作量,又方便困難民眾。

(四)加強基層民政工作機構和隊伍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