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四個機制” 加強失地農民生活保障

建立健全“四個機制”

加強失地農民生活保障

土地是農民生活的最基本保障,是農村穩定的基礎。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農村集體土地被徵用,失地農民越來越多,如何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解除失地農民的後顧之憂,保證農民安居樂業,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近幾年來,我們緊密結合寒亭實際,堅持把維護失地農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突出位置,積極探索,大膽實踐,初步建立起了“收入有來源、生活有保障、就業有門路、創業有扶持”的失地農民生活保障模式,從根本上解除了失地農民的近憂遠慮,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一、建立健全土地補償機制,確保失地農民長期受益。為避免有限的補償金短期內被“吃光分光”,我們在土地徵用過程中,堅持按國家有關政策最大限度地提高整地補償標準、規範補償金髮放的同時,努力探索經營土地補償進的路子,到了明顯成效。一是確保土地補償金及時到位。為切實維護失地農民的切身利益,我們按照一定要維護好民眾的利益、一定要嚴格依法辦事、一定要注意節約土地 “三個一定要的”原則,嚴格土地徵用,並且始終堅持“凡征必補、補必到位”,對土地補償的標準、補償款的發放、兌付時限都做出具體要求。明確規定,凡是對農民土地補償不能及時足額到位的項目,一律不準開工建設,確保土地補償金及時足額撥到農民手中。目前,全區農民因失地獲得的補償,均高於其失地前從土地上獲得的收入。二是搞好土地補償金經營運作。在尊重民眾意願的前提下,充分運用市場機制,積極探索經營土地補償金的路子,把土地補償金留在村集體作為開發建設資金,通過村民入股、合作開發等形式建設標準車間向外出租的方式,讓“死”錢變“活”,“小”錢變“大”,實現了土地補償金的多次增值,讓失地農民獲得了長期穩定的收益。如我們開元街道南張氏三村,組織村民每人以XX元土地補償款入股,建設了標準車間13000平方米,租賃給來投資的企業,去年收入近100萬元,每個村民分紅500元,預計今年可達1500元。三是加強土地補償金監督管理。為保證土地補償金的科學合理使用,給村民一個明白,還幹部一個清白,我們在明確土地補償金及其收益失地農民所有權的前提下,不斷強化區、鄉、村三級的監督管理職能,確保土地補償金用到明處、用到實處。各村動用土地補償金,必須由村民代表大會通過,民主理財小組簽字蓋章,再報經鄉鎮政府批准方可使用,並定期公開賬目,努力做到公開、透明,讓民眾真正擁有知情權、監督權和管理權,同時也進一步緩和了幹群關係。此外,區經管局、財政局還不定期對各村土地補償金的使用情況進行審計,切實加強了對補償金的監督管理,杜絕了濫用、挪用土地補償金的現象。

二、建立健全社會保障機制,解除失地農民後顧之憂。保障失地農民的生活是對安置工作的基本要求。近年來,我們本著循序漸進、不斷提高、逐步到位的原則,堅持從為失地農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入手,初步探索建立了三項保障制度,解除了失地農民的後顧之憂。一是實行失地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斷加強對失地農民的管理,建立健全了失地農民保險預警預測制度。區就業管理辦公室每年對全區的失地農民情況進行調查摸底,把因失地而失業,失地而致貧的農民及時納入統一管理中,多方籌資設立失業保險基金,對符合條件的失地農民定期給予援助,切實保障了失地農民的基本生活。二是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對失地農民養老保險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制定完善了《農村養老保險暫行管理辦法》,保險資金採取村集體統一支付或者是由村集體和個人按比例繳納的方式,合理負擔,將失地農民逐步納入社會養老保險體系。在這方面,我們已經做了大量有益嘗試,在我區開元街道部分村開展了試點工作,有三分之二的失地農民參保,他們用土地補償金或者是租金入保,達到規定年齡後,每人將獲得100元左右的月收入。三是推行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為切實防止農民尤其是失地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就醫問題,我們大力推行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按照“農民自願參加、多方籌資、以收定支、保障適度、農民得實惠”的原則,採取“利益吸引、連鎖牽引、政策導引、管理指引”的方法,積極組織引導失地農民自願參保,有效解決了廣大農民“看病難、就醫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