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青少年思想道德現狀及對策研究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社會經濟成分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樣化,給青少年的全面發展創造了更加廣闊的空間。與此同時,一些領域道德失范,一些地方封建迷信、xx和黃賭毒等社會醜惡現象沉渣泛起,一些成年人價值觀發生扭曲,這些都給未成年人的成長帶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加強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是關係國家和民族命運的希望工程,是關係億萬家庭實際利益的民心工程,是關係到全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系統工程。《中共中央、xx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要“從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高度,充分認識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xx強調,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要“遵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規律,以人為本”。 共青團漢陽區委青少年研究課題組,成立了專門調研組,對武漢市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進行了專門的調研和思考。除在漢陽區召開了團青幹部座談會外,還先後參與了兄弟城區召開的有專家學者、青少年教育工作者、社區幹部、法律工作者等方面代表參加的座談會,並就家長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拜訪了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專家、心理學專家和社會學者。通過調研,我們發現,武漢市青少年思想道德現狀總體上還是比較積極進步的。但仍存在著不容忽視的方方面面問題。現就調研中發現的問題、原因、對策進行報告和分析,以期促進對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存在問題的關注和解決。 一、青少年思想道德現狀 在當今的青少年教育中,智育的力度是社會有目共睹的,但往往有時候是以德育的削弱為代價。殺害生母的徐力、殘害動物的劉海洋、殘害同學的馬加爵等都是如山鐵證。那么,是不是現有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真的如某些報刊和雜誌中所誇大的那樣呢?其實不然!通過調研,我們發現武漢市青少年思想道德的主流是值得肯定的。其現狀呈現以下幾方面的特徵: 1、具有強烈的愛國意識。許多成人都認為:在全球化背景下,青少年的愛國意識和民族意識可能被消解了。但在我們的調研中發現:我市的青少年都普遍認為“作為一個人,當然要愛自己的祖國”,他們認為“周圍大多數青少年非常愛國和比較愛國”,這說明青少年具有強烈的愛國意識。而且在座談中,他們大多數都願以實際行動努力促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與進步。 2、贊同團隊精神精神。雖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個人利益被突出和強化,但在對待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係時,多數調研對象仍肯定個人利益應服從集體利益,突出個人利益應不損害集體利益為前提。在學校和集體的活動中,都願意為所在集體的榮譽付出自己的辛勤和汗水。調查還發現,我市青少年能夠在個人價值選擇中,先國家後個人,使得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 3、崇尚民主、平等、自由。在與青少年座談中,我們發現,我市青少年對民主、自由、平等表現出較大的熱情。他們希望社會能夠給予他們人格的足夠尊重,希望父母給予較大的思想自由空間,希望學校給予所有學生以平等尊重的教育態度。這都充分反映了不少青少年嚮往人的全面發展,嚮往普遍民主和充分自由平等的願望。但同時,他們對民主、平等、自由的理解也不太統一,如,有的理解為追求自由自在的浪漫主義,有的理解為追求時尚,有的則理解為充分的自我實現等。 4、人生追求和價值取向呈多元化。在人生觀上,多數青少年還是肯定人生的價值就是奉獻大於索取,當然,仍存少數人對“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生短暫,當及時行樂”的觀點表示一定贊同。在人生追求,甚至在選擇朋友時,認為健康、知識、理想、人品是最應該追求的東西。但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己注意到金錢財產和權力地位的影響和作用,在價值取向上,仍伴隨著對現實世界中金錢地位的迷茫和個人價值取向的務實,這使得青少年中獨善其身的色彩漸趨濃厚。 5、具有強烈的求知慾。市場經濟的建立、社會對知識的需求以及科研技術人員社會物質地位迅速提高的種種社會現狀,使我市青少年大都願意做一個順應時代潮流、努力探求新知識的年輕人。任何知識、任何領域只要是喜歡的,他們都願意去了解。而且,求知慾特彆強烈。在他們看來,求知是提高自身素質,實現人生價值的階梯。 二、現存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現存問題 在充分肯定我市青少年思想道德主流的同時,也要正視在消極因素影響下出現的種種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理想信念淡薄,缺乏遠大志向。特別是部分家庭生活條件比較富裕的青少年,勞動意識缺乏、艱苦奮鬥意識消退,進取精神弱化。對自己的未來沒有什麼實質性的追求,沒有憂患意識,認為有個好父母就什麼都有了。 其次,享樂主義生活方式有逐步擴大的趨勢。一些青少年貪圖安逸,熱衷享受,喜歡“追星”。沒有形成艱苦樸素、捨己為人的生活方式。不少青少年喜歡的業餘愛好都是一些消磨意志、不求上進的活動。對網路的迷戀到達了空前。 再次,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太強。一些青少年缺乏關愛意識、公共意識和規則意識。對學校班級、少先隊組織、團組織的各種關愛集體、關愛他人、關愛社會的各種活動,採取無所謂、默不關心的態度。別人認為無所謂,別人不去做,我也沒有必要去做。常常在家庭、學校和社會交往中強調個人的得失,過多地關心個人的價值實現。 最後,心理承受能力差。一些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極差,經受不住生活的磨練,經受不起挫折的考驗。遇到小挫折就心灰意懶、感覺生活沒意義,前途渺茫,從而,出現不願遵守社會道德規範的嚴重偏差行為,有的甚至採取自殺和傷害他人的身體及財產的行為。近幾年在這方面的青少年犯罪率不僅是我市乃至全國都處於上升趨勢。 (二)原因分析 以上問題的出現,絕非偶然。從家庭、學校、社會及網路等四方面究其原因主要有: 首先,親職教育的負面影響。“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絕大多數家長的期盼。現實社會中的許多父母,把自己沒有成為大款、大官、大才的鬱悶都發泄在兒女身上,把家庭命運改變的唯一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這無形中對孩子產生了極大影響。許多父母對未成年子女只要求功課好,功課成為他們衡量好孩子和壞孩子的唯一尺度。有的父母對孩子的課外時間做出嚴格的規定,規定在課外時間

不準參加與學習無關的活動。許多青少年的課餘時間,仍舊被補習班和培優班所占據。而社會的飛速變化,使單親家庭的數量呈遞增趨勢,而孩子成為不完整家庭的受害者。家庭的不完整、教育的不全面、社會的偏見也極易造成某些青少年對社會的仇視、對人類的懷疑。家庭的某些意識,最後潛移默化給了未成年人。他們從小就養成了一些不良的思想和行為習慣:只會讀書,不會做事,更加不會做人;只知道書本上的死知識,不知道運用,甚至不知道生活常識;以我為絕對的中心,不懂得理解和關心他人…… 其次,學校教育方式的陳舊落後。學校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得一席之地,都是各自“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尋找各種各樣的教育方法,提高升學率。雖然近段時間對於素質教育的呼聲此起彼伏,但學校限於這“一畝八分地”的地域和“聯考或中考”這一金箍咒,大多學校教育僅僅停留在“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原始階段。現今青少年獲取知識的方法和途徑越來越多,我們的學校教育仍大多停留在黑板、粉筆、講台的“老三樣”上,既便不少學校配備了比較先進的教學設備,但也大多成為一種裝飾物品。而另一方面,學生在現實社會和虛擬網路中獲取的知識量更大,更新更快。這也使得不少學校教育面臨著5+2=0(五天學校教育加上兩天周末的社會教育,結果使得學校教育成為烏有)的尷尬境地。 再次,社會的不良影響。社會環境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中的作用不可忽視。但現在的社會環境存在一些對青少年健康成長不利的因素:拜金主義泛濫、急功近利盛行、惡性炒作肆虐、價值觀念顛倒、美醜是非混淆,這些都嚴重影響了青少年的判斷能力,致使其對正規的學校教育產生懷疑。尤其是現有社會文化~環境中的糟糠之作,正毒害著更大青少年。實踐證明,一部好的文學作品、一首好的音樂歌曲、一部好的戲曲影視,都可以鼓舞學生從善如流、樂觀自信、積極向上,而一部不健康的文學藝術作品,也可以把學生引向善惡顛倒、美醜不分、是非混淆的陷阱。而社會文化也理應附有傳播真善美、鞭撻假惡醜、引導學生在美的薰陶中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功能。令人憂慮的是,文化市場出現了審美錯位。一些文學藝術作品,為了追逐市場的賣點牟取暴利,置社會責任於不顧,在為未成年人提供的精神食糧中,摻入了很多庸俗、低劣、暴力、~等腐蝕品,嚴重影響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在一些影視作品中,以調侃弄高尚,以粗俗取代文明,將無視道德規範美化為個性解放,將玩世不恭稱頌為活得瀟灑,這樣的情景已是司空見慣。更為可怕的是,這些錯誤的思想以文學、藝術、音樂、影視等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形式出現,又是寓於求知求美的閱讀和觀賞之中,對人生觀審美觀尚未形成、辨別能力比較弱的青少年具有更大的腐蝕性和誘惑力。 最後,網路的錯誤引導是近年來我國青少年成長中不可忽視的一大因素。我國自1995年開通網際網路,發展的速度非常驚人,到XX年底,上網計算機達2083萬台,上網人數達8000萬其中18歲以下的青少年占上網人數的17.6%,達1400萬。網上衝浪,已成為青少年追逐的熱潮,許多中學生更是以當“網蟲”為榮。但是,網路是一個“天使與惡魔同在鮮花和陷阱並存”的世界。對於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也是一把雙刃劍。網上的暴力信息逐漸模糊了青少年的道德規範,淡化了虛擬與現實的差異,形成了以致人傷亡為快、以行使暴力為樂的思想和行為,震驚社會的馬加爵殺人案就是一例。網上的~信息嚴重危害著正處於青春萌動的青少年尤其是中學生的身心健康。網上遊戲對自控能力較弱的青少年而言,過多的沉溺其中,就會帶來學習成績下降、曠課、逃學等危害,嚴重者甚至走向違法犯罪。但那些只求牟利的網咖和電子遊戲廳,想方設法誘惑未成年人,網上暴力和網上~充斥其間,已成為青少年成長路上可怕的“網路陷阱”。 三、對策 在調研中大家一致認為,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和義務,必須整合全社會的教育資源為之努力,才能真正擔當起對青少年的教育責任。而現實中卻是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的教育相脫節,有時甚至是學校講一套,家長說一套,在社會上看到的是又一套;教育口徑相矛盾、不統一,讓未成年人無所適從;教育責任不清,工作機制不完善,價值導向扭曲,教育效果不理想。因此,必須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立體教育網路體系來加強和改進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現狀。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課堂。據一份調查表明,父母的教育素質低下而導致的親職教育功能的不良與缺陷,是導致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外部條件;父母對孩子思想品德教育的忽視,是孩子走上邪路的重要原因之一。家庭中成人的世界觀、人生觀、是非義利觀、善惡美醜的評價標準、為人處世的方法,對未成年人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教育最直接、最形象、最有說服力,必須給予充分的重視。家庭必須匡正陳舊落後的“成才觀”,不能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還必須重視子女的身心健康和品德修養,才能把孩子培養成為真正的人才,因此,要把親職教育與社會教育、學校教育緊密結合起來,相互協助、相互補充,共同承擔起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完成的重任。 學校是青少年教育的主陣地。學校必須充分發揮主渠道作用,按照黨的教育方針,把德育工作擺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貫穿於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要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思想道德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中國小教育的全過程。”《中共中央xx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了學校教育在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們必須改進我們的教育理念,調整教育目標,矯正教育“指揮棒”的指向,把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作為教育的唯一目的, 充分發揮少先隊的先鋒模範作用,切實落實素質教育,引導未成年人全面發展,加大教育體制的改革力度,改進教育的評價機制和標準,從根本上扭轉學校教育“重智輕德”的做法。 社會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設起著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社會各界特別是共青團組織應該充分發揮自身的組織優勢,在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設中起到應有的作用。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廣泛開展道德實踐活動,從當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入手,有針對性地加強教育,引導未成年人積極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