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鄉鎮扶貧開發調研報告

黨的xx屆三中全會對搞好新階段扶貧開發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帶了新的發展機遇。最近,我們組織部分政協委員赴祁連山沿山區就貧困鄉鎮扶貧開發的情況進行了調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省扶貧工作堅持開發式扶貧的方針,不斷加大以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移民安置、科技推廣和整村推進為重點的扶貧開發力度,貧困人口大幅度減少,農村貧困面貌得到很大改觀,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由於受氣候、地理、資源和經濟社會發展基礎條件的制約,整體欠發達貧困地區落後的狀況仍未得到根本性改變,尤其是甘肅河西地區祁連山沿山一帶與川區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日益突出,沿山區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相對貧困程度不斷加劇,農民民眾貧困和民生的問題依然嚴重。

一、祁連山沿山區貧困現狀

以地處河西地區中部的張掖市為例,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1、貧困人口仍然較多。張掖市沿山地區民樂縣的南豐鄉、山丹縣的陳戶鄉、高台縣的新壩鄉、臨澤縣的倪家營鄉等16個鄉鎮共有農戶7.6萬戶,人口30.4萬人,按照新的扶貧標準人均純收入1196元以下為貧困人口的標準測算,這些鄉鎮的貧困人口達到4.2萬戶、16.64萬人,占總戶數的55.3%、總人口的54.7%,占全市貧困人口總數的68.4%。

2、生存環境十分嚴酷。這16個鄉鎮均都地處海拔米以上的祁連山淺山區,氣候寒冷,霜期過長,地勢傾斜、海拔梯度大,年降水量不到150毫米,蒸發量高達2400毫米以上,水資源極度匱乏,土地貧瘠,人均水澆地僅0.5畝左右。

3、自然災害危害嚴重。由於沿山地區屬大陸性荒漠草原氣候,乾旱、冰雹、霜凍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遭受60年不遇的大旱,糧食作物受災嚴重,農民民眾出現糧荒,政府不得不開倉借糧2125萬公斤;民樂縣發生6.1級強烈地震,受災民眾達到5.6萬戶20.8萬人,直接經濟損失達到7.64億元。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給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因災返貧人口達到10.73萬人。

4、區域經濟結構單一。由於受地理和氣候條件的制約,沿山區只能種植青稞、豆類、油菜等傳統作物,但品質差、產量低,畝均收入僅200元左右,特別是國家退耕還林、封山禁牧等政策實施後,可利用的耕地、草場分別減少了29萬畝和30萬畝,傳統的種養業規模大幅度萎縮,新的產業尚未形成,農民增收陷入困境。

5、基礎設施極為薄弱。這16個鄉鎮地處祁連山區,遠離國道、省道和縣城,交通不便,目前,仍有22個村不能正常通車;有76個村74218人、22.6萬頭(只)牲畜經常發生飲水困難;有16個村沒有通程控電話;醫療、教育、衛生等基礎設施落後,農民生活條件極差。

6、農民素質整體較低。沿山的16個鄉鎮由於受歷史條件制約,教育教學條件差,農民民眾普遍受教育程度低,農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當地總人口的42%以上。同時,由於地處偏遠山區,信息閉塞,農村勞動力普遍觀念陳舊,綜合素質不高,就業致富能力差。在這些鄉鎮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不足30%,較全市平均水平低20多個百分點。

二、祁連山沿山區扶貧工作中 存在的問題

多年來,甘肅省河西地區普遍被認為是全省相對東部地區農業生產條件和基礎設施較好的地區,農民的生產生活相對比較穩定,祁連山沿山鄉村的貧困問題未能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主要表現在:一是該區域扶貧開發工作長期以來沒有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在扶貧開發中,沒有被作為全省重點扶貧對象予以考慮扶持。二是沿山區扶貧開發缺乏長遠規劃指導。近年來,各級政府把沿山區部分特困村作為部門幫扶的聯繫點納入議事日程,採取幫扶方式進行扶貧,幫扶工作相對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幫扶任務艱巨,整村推進難度較大,且幫扶部門條件有限,沒有制定長遠扶貧規劃,扶貧只限於“輸血”辦實事,沒有建立起扶貧開發的長效機制,貧困鄉村“造血”功能十分薄弱。三是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沿山鄉村自我發展能力普遍較弱,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靠天吃飯的困境,產業開發、科技推廣、基礎設施等相對滯後,因災因病返貧問題比較突出,鞏固扶貧成果的難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