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社會管理創新工作調研報告

(三)公共服務的均等化、社會化程度亟待提高。公共服務供給不僅總量有限,而且在城鄉之間、群體之間的差距依然極大。一方面,民眾對基礎教育(含學前教育)、就業培訓及信息服務、公共衛生服務、社會保障相關服務等的需求還無法得到充分滿足。另一方面,由於農村居民居住相對分散,導致農村居民獲得公共服務的成本隨之提高。另外,由農民工引發的“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等問題也開始凸現出來,增加了社會不安定因素。

四、創新社會管理的建議與對策

(一)重點把握“疏”與“堵”的關係,形成政府主導、公眾參與的社會共同治理格局。民心如水,易疏難堵。必須樹立“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觀念,在黨委的統一領導下,實現管理主體的多元化。特別是要喚起公眾參與社會 管理的自覺,使公眾認識到參與社會管理既是一種權利,也是一種義務與責任。要創新公眾參與社會管理的機制,如建立合理化建議制度,讓公眾提出解決各種社會問題的方案;建立社會管理問責制度,讓公眾參與對政府社會管理績效的考核和評價;建立利益協調和利益表達機制,讓公眾參與協調、理順各種利益關係。

(二)重點把握“好”與“快”的關係,堅持以人為本、統籌兼顧的工作思路。沒有經濟發展,社會建設和改善民生就沒有物質基礎。“好”不僅僅是經濟發展的質量要優,更重要的是以人為本、民生至上。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綜合考慮社會、政治、文化事業的發展,把握各方面的需求和利益,防止顧此失彼,切實提高民眾的幸福指數和滿意度。一方面,要堅持“好”字當頭,把握“好”、突出“快”,抓住機遇,不斷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實力。

(三)重點把握“揚”與“抑”的關係,致力社會傳統美德的引導弘揚。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傳承,形成了一整套固有的倫理道德規範,在引導人們行為、規範社會秩序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一要強化道德教化。結合時代需求,對“仁義禮智信”、“忠孝恕悌讓”等傳統美德進行弘揚,重點開展傳統美德專題宣傳教育,努力打造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平等友愛、融洽相處的“和諧氛圍”,形成以和為真、以和為善、以和為美、以和為貴的社會新風。二是實施典型帶動。充分發揮榜樣的示範帶動作用,選樹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重點是在創新載體,開展系列主題實踐活動上下功夫。三是修訂村規民約。村規民約對村風民風的形成具有關鍵作用。通過修訂村規民約,擯棄陋習,提倡美德,倡樹正氣,使其成為基層社會管理的第一道文本制約。

(四)重點把握“打”與“防”的關係,強化打防並舉、重在預防的工作方向。一要堅持打防結合。深入開展嚴打整治鬥爭,依法從重從快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同時,致力於基層基礎的防範工作,全面推進科技防控建設,繼續完善綜治大巡防機制,使打擊和防範相輔相成。二要做到關口前移。建立信息收集制度,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上下貫通”的網路機制,保證信息暢通。建立有效的虛擬社會管理機制,按照“積極引導、依法管理、整體管控”的原則,創建維護穩定和諧的網上矛盾化解平台,為廣大民眾提供全面高效的網路社會服務。加大排查力度,對各種不穩定因素真正做到底子清、情況明,不斷增強工作的前瞻性、主動性、有效性。三是抓好事後處理。對已經出現的社會矛盾和問題,要高度重視,及時處理,主動化解。對發生的各類矛盾糾紛,要堅持調解為主,進一步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相互銜接的大調解工作機制,充分動員各種社會力量參與化解調處矛盾糾紛。對信訪穩定案件,特別是對集體訪和老上訪戶的問題,要嚴格實行領導包案制度,領導幹部要親自過問,親自協調,親自解決,同時把責任落實到人,把任務分解到人,形成強大的工作合力。

***綜治委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