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局擴大消費需求調研報告

二、制約消費擴大的主要原因

1998年以來,我國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對保持國民經濟較快發展產生了積極作用。但與擴大投資的政策比較起來,對消費問題的考慮相對不多,因而出現消費增長長期低於投資增長的狀況。深入分析起來,制約消費擴大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收入分配政策不完善,擴大消費的基礎不牢。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居民收入增長速度低於經濟成長速度。20世紀90年代我省經濟成長速度為17.4 %,居民收入增長速度為14.7%,兩者相差3個百分點;進入新世紀,我省經濟成長速度為12.1%,居民收入增長速度為9.6%,兩者的差距為2.5個百分點。特別是這次金融危機造成大批企業倒閉,大批工人失業。1-10月全國已有10萬戶中小型企業倒閉,到今年年底,湖南將有280萬民工返湘,將嚴懲影響居民收入的增長。二是收入差距持續擴大。實施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分配政策,打破了長期以來收入分配上的平均主義,對於充分調動社會成員的積極性,最佳化資源配置,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由於缺乏行之有效的收入分配調節政策,國民收入分配中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特別是居民收入差距的快速擴大已成為社會的焦點問題。反映居民收入總體性差距的基尼係數自改革開放以來迅速擴大,1978年為0.16,1985年為0.19,1990年為0.23,1995年為0.39,XX年擴大到0.45,超過了國際公認的0.4警戒線。我國20%最低收入人口只占居民財產總數的5.9%,而20%最高收入人口卻擁有居民財產總數的46.6%。三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1994年xx市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為2210元,XX年擴大到4022元,到目前進一步擴大到近6000元。由於整體有效需求不足和收入差距過大,降低了居民整體消費影響,削弱了消費的基礎。高收入群體大件耐用消費品消費已達到較高水平,潛力不大;中低收入群體特別是農民和下崗職工雖然有較大需求空間,但由於收入水平的限制,有效需求不足,出現了“有錢的不想買,想買的沒有錢”的消費斷層。

2、流通體系發育滯後,引領消費的載體不強。長期以來,由於受“生產決定論”思想的影響,在制定經濟政策過程中重生產、輕流通的傾向明顯,往往重視價值的生產而忽視價值的實現,對流通政策的研究不多,投入不足,流通體系發育相對滯後,制約了消費的進一步擴大。主要表現在:

一是流通業組織化程度不高,企業規模偏小。多年來,我省進入全國零售100強的企業只有xx步步高集團和友誼阿波羅集團兩家,步步高作為我省最大的零售連鎖企業,其銷售額去年為48.88億元,位居全國第39位,與世界零售巨頭更不可同日而語。例如位居世界500強首位的美國沃爾瑪,去年的銷售額達3788億美元,相當於我省社會消費零售總額的6.46倍。

二是現代流通起步晚、發展慢。以連鎖經營、物流配送和電子商務為標誌的現代流通在我省還處於起步階段。以連鎖經營為例,美國的連鎖率已超過80%,上海、深圳、北京等地的連鎖率也分別達到45%、40%和30%,而我省還不計10%。

三是農村流通體系發展嚴重滯後。計畫經濟時代建立的供銷社流通體系日漸萎縮後,新的流通組織形式基本沒有進入農村地區,農村商品流通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集貿市場等原始交易方式,農村消費不方便、不實惠、不安全的問題相當突出。xx市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52.6%,XX年全市縣以下農村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9.16億元,僅占全市總額的23.9%,比重比上年下降0.8個百分點,增幅比城市慢5.8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