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工會建設情況調研報告

2、“黨工共建”捆在一起抓,推進了工會建設。堅持“黨建帶工建、工建促黨建、黨工共建”的原則,建立了鄉鎮黨、政、工共建機制,做到一同部署、一同檢查、一同考核,使工會工作融入到黨建工作中。建立了鄉鎮政府、工會與企業代表組織構成的勞動關係三方協調機制,每年至少召開二次協調會議,真正形成黨委領導、政府支持、各方配合、工會運作、職工參與的工會工作格局。西嶽固村工會委員宋燕芹帶領村民進行大棚葡萄種植,創造了良好經濟效益,帶動一些致富能手、入黨積極分子脫穎而出進入工會班子,提高了整體素質,增強了工會組織的活力和戰鬥力。

3、建立了工會與政府的聯席會議制度,為工會開展工作爭取了更多資源和手段。定期召開黨政工聯席會議,研究解決工會工作遇到的困難與問題。鄉鎮工會抓住開會、工作匯報的機會,與黨政領導就工會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問題進行溝通,爭取鄉政府撥點經費、以政府名義發文或組織安全檢查等,形成了基層實質上的聯席會。柏寺營鄉制定了“三帶”措施(從思想上帶,切實加強基層工會的思想建設;從組織上帶,全面推進工會基層組織建設;從隊伍上帶,建設高素質的工會幹部隊伍),在鄉鎮黨政領導的幫助下,從鄉級機關工會組織抓起,以村“兩委”換屆為契機選齊配強村工會組織,順利實現了工作領域的拓展和工作重心下移。

(二)縣級工會加強對鄉鎮工會的具體幫助指導是推進鄉鎮工會建設的重要舉措。指導規範是開展鄉鎮工會工作的重要基礎。成安縣總工會工作人員共15人,按照每人包一個鄉鎮的思路具體指導鄉鎮總工會,選擇以零小企業較多的商城鎮、長巷鄉為試點,發揮典型引路的示範帶動作用開展工作。主要是三方面工作,一是搞培訓。組織新建工會幹部認真學習《工會法》、《勞動契約法》、《企業工資集體協商條例》等法律法規,印製《工會法律法規彙編》小冊子,提高工會幹部的業務素質和工作能力,為更好更快地開展工作打下堅實基礎。二是抓規範。指導鄉鎮總工會掛起工會委員會、工會辦公室和工會活動室三塊牌子,建立工會組織、工會會員和工會活動三項檔案,配齊辦公所需配套設施,制定民主管理和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平等協商集體契約制度、勞動爭議調解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實現了有組織、有陣地、有制度,為規範工會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三是解難題。積極幫助基層解決包括經費收繳、開展活動、困難職工幫扶、建立工會組織、勞動爭議等一系列問題。近三年來,道東堡鄉共接待職工來信來訪130多批次,受理勞動爭議案件75件,結案65件,為職工挽回經濟損失xxx.98萬元,讓廣大職工民眾真切感受到工會是職工信賴的“娘家人”和“職工之家”。商城鎮、長巷鎮工會結合鎮內企業較多,性質較近的特點,因地制宜,為“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的農民工組建了區域工會聯合會。辛義鄉作為納入新農村建設工作格局的試點鄉,堅持把新農村建設和工會建設結合起來,強化村辦企業工會組織建設。北鄉義鄉、漳河店、李家疃鎮根據經濟相對欠發達,農民收入低,勞動力過剩這一實際,將農民工勞務輸出作為工會的重點工作,建立工會勞務輸出機構並形成了網路體系,健全完善了一整套維護外出務工人員合法權益的辦法措施。

(三)深入廣泛地宣傳發動是推進鄉鎮工會建設的必然要求。鄉鎮工會工作的重點是農民工,通過多種形式宣傳工會知識吸引更多的農民工加入工會。要讓農民從農村向工廠、工業過渡,隨著工業化、城鎮化,越來越多的農民向職工、向外出務工人員過渡,成安縣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注重加大宣傳工會力度。一是在職工集中的地方搞宣傳,增強工會吸引力。在產業聚集區的2萬名職工中間印製工會宣傳冊宣傳工會。通過以會代訓、以活動代訓的方式,廣泛宣傳《工會法》、《勞動契約法》等法律法規,不斷提高黨政領導、企業經營者和廣大職工對工會工作在市場經濟建設中的作用、地位的認識,讓大家切實認識到鄉鎮工會建設是整個工會組織建設的基礎。組織外出務工人員和本地職工進行勞動安全衛生知識的學習,對外出務工人員的組織者進行《工資集體協商協定》和《女職工特殊權益保護協定》的簽訂培訓,以提高外出務工人員素質來實現合法權益的自我維護、依法維護。二是通過做好維權的實例,增強工會的凝聚力。商城工業區總工會把做好工資集體協商作為推動區內項目發展的突破口來抓,截至目前,全區已建工會的企業100%簽訂了工資集體契約,今年平均增長工資170元,在落實職工民主權利的同時,維護了廣大職工的合法權益。截至目前,全縣共有註冊企業及用工單位xxxx家,簽訂工資集體協商企業xxx家。三是通過開展集中活動,增強工會的影響力。鄉鎮工會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商城工業區工會與縣醫院合作開展“免費體檢進企業”活動,受益職工700人。還結合區部署的綜合形象改造提升項目,組織會員義務勞動,為工業區焊接各類標牌42個,平整土地800平米,清掃主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