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教師現狀及課題選題調研報告

3、文獻法。套用文獻研究法蒐集相關的國內外同類課題研究的資料,並對其篩選、整理和歸納,揭示其優點及弊端,為構建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反思途徑、方法。

4、調查研究法。套用調查研究法,了解當前農村國中課堂教學的現狀及改革的基本發展方向,了解青年教師專業成長發展情況。

5、經驗總結法。套用經驗總結法,提煉申請人十餘年的課堂教學經驗,使之得到遷移和創造性的利用。

6、實驗研究法。套用實驗研究法檢驗各種課堂教學的實驗教學效果。

本課題的研究努力採用以下路徑:

1、加強理論學習。其目的是讓教師們不但了解備課的理論,而且從內心接受三輪備課理論,從而變成教師的需求。

2、加強課題管理和經營,課題組將收集教師撰寫的示範案例、經驗總結和教學心得,有計畫跟處於不同成長階段的代表性教師進行座談,並做好座談記錄。

3、每學期編輯一本學校教師精品備課集。

4、建立青年教師成長記錄袋。

5、以課改日記為課題實施的突破口

課改日記沒有固定的格式和要求,教師可按自己喜歡的方式及感興趣的內容予以記錄,自由展示自己的撰寫風格和特色。比較常見的課改日記形式有:點評式、提綱式、專項式、隨筆式等。課改日記的內容可以包括:教學中的成功或不足、教學中的靈感閃光點、教學中學生的感受、教學中的改革創新等。

6、為教師創設進行備課交流的平台

課題組將採用多種形式、多種渠道地組織教師進行關於三輪備課的交流對話。和同事進行交流對話,不僅可以使自己的思維更加清晰,而且來自交談對象的反饋往往也會激起自己更深入的思考,激發自己更多的創意和思路。

本課題實施步驟安排如下:

(一)準備階段:2010年10月

1、確定課題研究方向、主題,收集、整理相關理論資料。

2、撰寫開題報告(王立柱),制定課題實施方案(郭正根),制定課題研究方案(章蓓蓓)。

3、組建課題組,確定主要組成人員。由江濤校長總體負責課題的運行和管理;章蓓蓓主任總體負責研究實施計畫和相關研究報告的指導工作及實施工作;郭正根主任總體負責子課題研究的運作和管理,吳靜、曾向榮、汪本芹、李長紅、李兵撰寫相關報告;其他主要成員負責子課題計畫、總結的撰寫與分頭實施。

4、邀請有關專家進行課題論證。

5、建立子課題組

(二)實施階段:2010年8月—2010年12月

1、2010年10月制定課題研究方案。確立子課題,制定各子課題具體實施計畫。印發課題方案和子課題實施計畫,組織教師學習。建立青年教師成長記錄袋。

2、12月,對課堂教學行為進行教學調研,分析當前課堂教學現狀,提出改進建議。

同期舉辦校“教育論壇”,主題圍繞青年教師三輪備課的研究展開,初步擬訂的主題有“集體備課的重點所在”,“如何提高個人備課效果”,“如何記錄課堂中的教師的靈感和新的生成”,“教師如何從作業及試卷中得到反饋信息”,“備課時如何備學生”,“教師如何駕馭課堂紀律”等。

3、舉行備課交流活動。各教研組,就各子課題進行座談會,充分利用合作、交流形式,各自發表意見。

4、2010年5月,進行期中任課教師會議。在分析學生成績基礎上,分析教師如何通過備課的途徑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從而提高學生整體成績,會後要求教師結合自己備課情況,寫一篇期中教學總結。

6、2010年6月上旬,收集,整理教師撰寫的各種課例及學生評價,提出下階段研究開展過程中需注意問題。

7、2010年6月中旬,邀請專家指導。

8、2010年11月下旬,調查青年教師專業成長情況。

9、2011年4月上旬,各子課題組進行階段性總結及分析。

10、邀請專家進行總課題中期論證。

11、2011年4月,開展課堂教學觀摩活動,名師課堂,開展講座等。舉行“專業研討”座談會,通過自修學習專業理論書籍,提高專業水平,教研組為單位展開。

12、2011年5月,舉行“理論學習周”,使教師樹立學者型教師的理念。通過學習使教師進一步明確自身教學實踐的合理性。開展“課堂教學經驗交流會”。

13、再次具體調查青年教師專業成長情況。

14、2011年6月開始,收集教師各種研訓記錄,備課心得,論文。各類獲獎情況等,整理教師成長記錄袋。

(三)2011.1—6月,總結各子課題研究工作,完成相關總結或報告的撰寫。(各子課題副組長)

(四)邀請專家來校指導,申請結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