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就業問題的調研報告

(四)失業保險有效發揮了保生活、促就業的作用

全省失業保險制度在鞏固中不斷發展,統籌級次提高,實現了“地級統籌,省級調劑,財政補貼”的管理方式,失業保險基金穩步增長,有效發揮了保生活、促就業的作用。到XX年底,全省參保人數回升達到189.2萬人。5年間,全省失業保險基金收入24.3億元,與“九五”相比增收15.2億元,增長166%;基金支出18.4億元,與“九五”相比增加12.9億元,增長232%;省級向9個州市調劑失業保險基金1.35億元,與“九五”相比增加1.02億元;救助失業人員達到32.6萬人,與“九五”相比增加20.23萬人,增長164%;幫助7.12萬名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與“九五”相比增加2.96萬人,增長71%。

(五)資源枯竭型城市就業再就業成效顯著

昆明市東川區是我省典型的資源枯竭型城市,隨著礦產資源的日益枯竭,東川的企業發展陷入困境,大量勞動者失業,最高時登記失業率達40.2%。為有效促進東川區企業的轉產經營和改善勞動者就業狀況,XX年4月,省委、省政府決定在東川建立再就業特區,對東川再就業特區勞動就業提供許多優惠政策,為東川再就業特區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也為我省其他類似的資源型城市成功探索出一條發展道路。

XX年年末,東川區戶籍總人口為30.9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7.7萬人,農業人口23.2萬人;全區農業勞動力人數11萬人,富餘勞動力人數1.6萬人,外來流動人口5,100人。

在實現就業方面,XX年年城鄉就業人數17,938人(其中:在職就業農民工11,117人);在本地就業6,821人(其中:“兩後生”826人,下崗失業人員4,836,大中專畢業生750人,技校畢業生409人)。XX年年畢業後實現就業的“兩後生”361人,復退轉業軍人就業92人,勞務輸出人數11,174人。

在失業方面,XX年年新增城鎮失業人員4,709人,其中:大中專畢業生400人,“兩後生”2400人,復轉軍人100人,其他人員1,809人;外地戶口到東川就業489人。XX年年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9%,比上年下降了5個百分點。

在再就業資金使用方面,自XX年東川再就業特區建立以來,中央、省、市三級共安排再就業資金1.14億元。XX年年支出再就業資金2,054.15萬元。截止XX年年末,累計結餘再就業資金3,707萬元。

二、當前我省就業工作面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近年來我省就業再就業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和明顯成效,但是也還面臨一系列的問題,“十一五”期間我省就業再就業工作任務還十分繁重,需要長期艱苦的努力。

(一)勞動力總量供求矛盾將長期存在,就業再就業工作壓力進一步加大

城鄉就業需求的快速增長與社會可以提供的就業崗位之間,在人口不斷增加和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的雙重作用下,勞動力供大於求的矛盾將長期存在而且更趨複雜。據勞動保障部門測算,我省有農村勞動力2,091萬人,其中還有500萬人需要在今後幾年轉移就業,加上每年有37萬左右的城鎮新增勞動力、登記失業人員,以及100萬省外常年入滇就業的外來人員,特別是仍在實施的企業改革和事業單位改制,導致由就業轉失業的人數增加,全省每年領取失業保險金的人數居於16-17萬人的高位上,我省gdp每增加一個點,僅能帶動2.6萬人就業,若經濟成長保持9%的速度,我省每年新增就業崗位不超過30萬個。因此,就業壓力非常大,就業供求矛盾將長期存在。

(二)就業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

雲南是一個多民族、邊疆、貧困省份,據“五普”資料顯示,我省0—14歲的人口占人口總數的26.02%(全國平均為22.89%);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受教育程度的為2013人(全國3611人);具有高中受教育程度的為6563人(全國11146人);具有國中受教育程度的為21233人(全國33961人);具有國小受教育程度的為44768人(全國35701人);文盲率為11.39%(全國6.72%)。

從以上數字可以看出,我省的勞動者素質遠遠滯後於全國。我省的人力資源在數量上供大於求,在質量上表現為供不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