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調研報告

前兩年各地政府在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中,大力號召發展草食畜,牛、羊等草食畜存欄快速增長,與此同時國內一些知名奶品加工企業為搶奪市場四處尋找奶源,導致一時間奶源緊缺。熱鬧的奶業景象以及前期收穫頗豐的先行者促使更多的農戶滿懷憧憬的加入到奶牛養殖的行列,其中多數農戶根本沒有考慮“以草定畜、以財定畜、以技定畜、以銷定畜”的養殖原則,以我省為例,XX年全省奶牛存欄為12.7萬頭,占到牛存欄的5.6%;到XX年奶牛存欄29.9萬頭,占到牛存欄的比例增加到12.2%;而到了XX年,全省奶牛存欄數達到了34.5萬頭,占牛存欄的比重上升到36.8%。通過整理歷年奶牛養殖成本調查資料,發現養殖成本也呈現同樣增漲的趨勢。XX年奶牛如按每天40斤奶產量的平均水平計算,每年養殖成本約合10000元左右(含飼料、飼草及其它費用,玉米按1.65元/公斤)較XX年的養殖成本高出約1500-XX元左右(玉米按1.3元/公斤)。而同期的牛奶收購價格雖然各地有所不同,但較XX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且收購門檻兒也高於前期。XX年源料奶最高收購價曾達到2.8元/公斤,而現階段只有XX年的一半左右的水平。伴隨著奶牛養殖數量的逐步增加,區域內的源料奶需求必然發生變化,而同時受養殖成本提高的影響,農戶不僅要承擔資金周轉的壓力,同時在經營管理和渠道銷售面前也遭遇到一系列的問題。奶農們面臨的已不在是豐收的喜悅,而是“白花花”牛奶該如何處理的憂愁。因此,奶農殺牛、倒奶現象也就不難理解了。

2、品種來源渠道多樣,牛奶品質參差不齊

我們調研了解到,目前,農戶奶牛的來源大致有四種渠道:一是直接從國外引進;二是到國內奶牛主產區購買;三是靠胚胎移植或冷配改良獲得;四是自養公牛,自繁自養。出於對購置成本和技術要求上的考慮,多數農戶主要通過第二種和第四種途徑購置奶牛。但由於我國培育的中國荷斯坦牛,系純種荷斯坦牛

與我國各地黃牛的高代雜交種,遺傳基礎廣泛,育種歷史較短,尚處於改良過程中,因此牛群質量參差不齊,產奶量普遍較低。第四種途徑是靠自養種公牛、自繁自養來獲得產奶母牛,質量自然無法保證。這種奶牛養殖品種上的多樣化造成的直接後果,導致即使原料奶中都不含有害成份的化學物質,通過奶站收集到的原料奶也未必滿足企業所需的奶質要求。

3、養殖環境強差人意,衛生防疫令人擔憂

奶牛業的直接經濟效益取決於產奶量和產犢率。由於引牛、修建圈舍等一次性投資過大,再加上養殖戶的思想認識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一些先進的生產管理方法和配套技術不能及時投入到生產中,青貯氨化技術、配合全價飼料、奶牛繁育新技術和品種改良、規範的防疫和疫病監測等措施沒有配套實施。多數農戶不建專門牛房,有的因陋就簡,在低矮破舊的房屋或窯洞中將就著飼養,通風光照不好,陰暗潮濕,空氣污濁,運動場地不足;有的在規劃後的庭院中飼養奶牛,空間狹小,奶牛長期處於栓系或“站樁”,難有充分的運動。即使一些較大的規模奶牛場,也為節約用地,也常採用限位飼養、栓系,減少奶牛運動場面積。步入奶農的養殖場,基本上都是糞便滿地,蚊蟲肆意,衛生條件極其惡劣,奶牛常期在這樣的環境裡生存,健康狀況讓人堪憂。而衛生防疫工作基本上都是由奶農自已完成,絕大部分奶牛戶不知道飼養奶牛還有什麼“標準”,餵料、用藥,還要遵守什麼“規矩”,防疫、消毒還有什麼制度……所有這些問題,不僅會影響奶牛產奶量,更重要的是會影響牛奶的品質和安全性,對消費者的身體健康造成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