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調研報告

原料奶價格的低位運行對乳製品企業這樣的行業,利潤的影響將會非常明顯。通過政府整頓奶站,取消流動奶站,加強檢驗設備要求,提高了行業進入門坎,實際上減少了收購環節的惡性競爭,使得企業的議價能力顯著提高。但由於前期廣告投入及消費群體的保有量影響,乳製品企業依然面臨著成本上升的壓力,本來企業與奶農都應該從乳品產業鏈上受益,但由於企業出於自身的利益的考慮反向壓低原料奶的採購價格,這就使奶農不僅在承受養殖成本上漲壓力的同時,還要承擔本應乳製品企業承擔的部分義務。從長遠看,這將促使腹背受敵的奶農可能棄養或縮減奶牛飼養數量,進而導致原料奶供應步入供需循環的矛盾中,其最終後果將是企業與奶農之間的雙輸。因此,乳製品企業這種解決奶源供需矛盾的方式無疑為下次奶源爭奪埋下了伏筆。

乳製品企業和奶農之間本就是利益的共同體,都應該在乳品產業中分得自己本應的那份利益。因此,如何協調好兩者之間的關係不僅是政府部門需要考慮的。同時,如何劃分企業與奶農間的責任和規範行業行為也應是這次奶價波動後應著重考慮的。就現階段看,乳製品龍頭企業和品牌頻繁被爆出負面訊息,可能會延緩整個行業的恢復進程。無論最終的調查結論是什麼,都難以避免給消費者留下乳製品不安全的整體印象。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給乳製品的銷售仍會帶來一定的壓力。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正是乳品產業重新整合,從而步入良性發展的一次契機。

四、各國奶業相關政策

美國:政府收購所有賣不出的牛奶,保證價格水平

自1933年《農業調整法》出台,歷經幾十年,美國形成了完整的奶業政策。政府收購所有在支持價格內賣不出去的牛奶,農業部長期通過商品信貸公司收購奶製品以保證支持價格水平,並通過特殊的辦法處理,包括以世界市場價格出口奶製品,根據480號法案以低於支持價格水平的價格將奶製品用於學校午餐和福利方案,用於軍隊、老人、醫院、救災等。美國農業對外政策的核心是加強奶產品出口,以緩解國內產品的過剩。

美國作為世界上食品供應最安全的國家,實行機構聯合監管制度,在每一個層次(地方、州和全國)監督食品生產與流通:對生產、加工、貯運、銷售過程進行全程控制;嚴密畜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組織機構體系,除了聯邦畜產品檢測體系外,美國還有各州畜產品檢測體系,各行業協會質量監測體系以及各畜牧業生產單位、家庭農場主質量自檢中心;強化生產源頭控制和進出口檢疫,美國以家庭農場為基本生產單位生產的畜產品,要通過質量認證體系和標準等級制度的嚴格控制和管理,才能進入市場,畜產品的進出口,均要通過聯邦海關和動植物檢疫機構進行嚴格檢疫監測,檢疫檢驗不合格的畜產品堅決予以銷毀,保證了畜產品的進出口安全。

歐盟:以配額、補貼、定價干預,維護奶農及消費者利益

歐盟的市場共同組織於1984年對牛奶和奶製品生產實行生產配額、價格補貼和定價干預制度,試圖通過這一機制使奶牛場主得到合理的收益,而消費者不必為奶製品多增加開支。對於超配額生產,歐盟通過增加額外稅收予以抑制;對於市場需求不足,歐盟通過價格干預以保護價進行收購,通常情況下,保護價低於生產成本價。同時,歐盟對某些出口奶製品徵收出口稅,以保證歐盟內部不至於出現因奶製品短缺而造成的價格過高現象;對另外一些奶製品的出口實行鼓勵政策,給予出口價格返還,以補貼出口商因國際市場價和歐盟內部價之間的差額而造成的損失;對進口奶製品徵收進口稅,以保護奶製品生產者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