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優勢產業促農增收調研報告

(二)食用菌

1、在資源保護上和利用上的片面性。櫟類資源是傳通的周期永續利用的資源,周期性合理採伐利用,有利於調動廣大菌農保護櫟類資源的積極性,過分強調,不允許周期採伐利用,只會挫傷菌農的積極性。

2、龍頭加工企業少,缺乏專業市場的引導。

3、品種單一,質量不高。縣內現有規模生產的產品都屬香菇類,品種單一,導致市場受限,難以滿足多樣性需要,一部分農戶栽培技術不熟練,技術標準不一,導致同一菌種,質量差別卻很大。

4、品牌意識差。產品質量好、包裝不規範,產品檔次低,市場競爭力低,價格上不去。

(三)養蜂:

1、養殖技術落後,產量效益低。我縣的中蜂生產以傳統的老式圓桶為主,占整個蜂箱的70%以上,養殖方式具有較大的歷史慣性,養殖技術落後,平均每箱產量5公斤,產值僅100元,產值只有新法飼養的1/4。中蜂活框新法飼養每箱產量15-20公斤,產值400元左右,只占整個飼養比例的20-30%。

2、養蜂人員素質不高,家庭收入低下,影響了養蜂業的發展。我縣養蜂人員中高中以上的人員只占調查總數的6%,養蜂人員素質低下,養蜂技術難以推廣。同時,很多養蜂人員家庭收入低,生活困難,製作蜂箱、蜂具都缺乏必要的資金投入,更談不上進行養蜂技術的培訓,從而影響了我縣養蜂業的健康發展。

3、蜂蜜摻雜使假,影響我區蜂蜜的品牌形象。

我縣蜂蜜遠近聞名,產量相對較少,在市場上供不應求,但一些小商小販和蜜農開始摻雜使假,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摻雜使假行為比較普遍,嚴重影響了我縣蜂蜜的品牌形象。

四、發展建議

(一)生豬:

1、切實加強對畜牧業生產的組織領導。把加快發展畜牧業生產作為推動“三農”工作的重要抓手和內容,並結合新農村建設,把加快發展畜牧業生產納入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加強政府引導,完善細化政策措施,及時研究解決畜牧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把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和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納入政府的目標管理。充分發揮畜牧業在新農村建設和脫貧致富奔小康中的重要作用。

2、加大對畜牧業生產投入力度。要把動物疫病防控、畜產品安全監管經費和畜牧獸醫技術部門的工作經費列入財政預算,依託財政支農資金和涉農部門支農資金,搭建發展畜牧業生產的融資平台,確保畜牧業生產發展的資金來源。

3、強化科技支撐,提高畜牧業生產的科技含量。通過科技培訓,示範帶動等形式,大力推廣畜禽適度規模養殖技術、優質畜禽生產綜合配套技術、動物疫病綜合防控技術、高產優質牧草栽培技術、快速育肥技術。加大畜牧技術推廣人員的培訓力度,提高服務水平和服務能力。建立畜牧科技推廣績效考核和獎勵機制,重獎有突出貢獻的技術人員,強化科技支撐,強力推進畜牧業生產發展。

4、抓好畜牧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要結合新農村建設,按照“人畜分離、獨立建圈、沼氣配套、循環利用、標準化建設”的原則建立圈舍,大力推廣綠色無污染養殖技術,努力改變傳統養殖業髒、亂、差的狀況。

5、強化網路信息,發展畜牧專業合作組織。一是建立健全畜牧業信息平台,利用鄉、村信息網點,及時採集和發布畜牧業生產、銷售信息。二是引導和支持養殖戶積極發展畜牧業專業合作組織,充分發揮其橋樑和紐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