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加快我市生態農業發展的調研報告

(二)變土地流轉為土地換股權

流轉土地對實行規模化、機械化耕作,發展生態農業至關重要;但目前農村社會處在轉型期,有各種矛盾的複雜性,還有土地流轉缺乏保障機制、流轉機制,有效激勵機制等因素,導致流轉工作非常困難。“土地換股權”模式有助於農村集體土地流轉效率的提高,並在土地流轉過程中有效維護農民權益。這種模式的實質在於,在農村土地流轉和農業企業建設的過程中,農民可以將土地承包權作為資產入股,並享受分紅。太和萬畝有機農業基地以農民土地經營權入股,採取“收益保底、盈餘分紅”方式,成功進行了土地流轉。

(三)變單一種植為複合型產業

發展生態農業,帶動觀光農業,要打造“精品”“亮點”,促進農業現代化進程;要充分立足生態園山青水秀、“綠色環保”以及生態休閒的特點,充分利用生態園的自然景觀,形成“可覽、可游、可居”的環境景觀和集“自然—生產—休閒—康樂—餐飲—教育”於一體的景觀綜合體,發展體驗農業與觀光農業相結合的複合型產業園。

(四) 變拓展品牌為提升品牌

一是要以政府引導、企業創建為主。大力推進叫響“梁心牌蔬菜、梁道牌大米、武昌魚、梁湖有機碧玉茶、有機茭頭、梁湖大閘蟹”等產品品牌的產業化經營,努力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競爭力,儘快形成鄂州市的特色和名牌,促進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二是要培育一批規模大、起點高、帶動能力強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開展品牌創建,形成一批在國內國際市場具有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名牌產品。三是要實施品牌興企戰略,加強品牌整合,在每個行業選擇幾個市場占有率、知名度較高的品牌,引導資產、資源集中,推動形成一批有影響、帶動力強的品牌。四是要加大有機認證產品、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等具有公共屬性、地域特點的品牌,在國家級、省級媒體進行廣告宣傳,給予財政補助。

(五)變政策扶持為多元化投入

一是財政要設立專項資金,專門用於支持生態農業建設。二是積極探索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運用貼息、補助、以獎代補、投資參股的方式,引導、吸引民間資金、社會資金加大對開發生態農業的投入,建立起以政府為引導、企業為主體、農戶和社會共同投入的投融機制。三是實行整合和獎扶機制。捆綁項目,集中投入,最大限度地項目資金的規模效益。同時,對生態農業建設任務完成好、發展速度快的地方實行重點傾斜,優先扶持。對從事生態農業開發、生產和行銷的企業和個人給予政策優惠和資金扶持。四是制定一套政策。制訂和完善有利於生態農業建設的財政、稅收、價格、信貸、貿易、土地、風險投資等方面政策,為生態農業建設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形成有利於生態農業發展的行為規範經營約束、利益調節、成果保障的政策體系。

(六) 變市場準入為尋找市場

國家新政策“農產品市場準入制”有規定,所有農產品必須經過檢測達標後才可以上市場銷售,凡過度使用農藥化肥的農資產品是達不到國家衛生食品標準的,這就意味著辛苦種植的農產品不值錢,甚至辛苦勞動將得不到相應的回報,有時會虧本。那么我們在發展生態農業上必須做到:一是重視科技支持。推廣套用高產、優質、抗病蟲新品種,著力推廣腐熟無害化的農家肥料、微生物肥、綠肥和綠色農業生產準用的化學肥料,積極推廣微生物農藥、植物源農藥和套用頻振式殺蟲燈,開展綠色農業加工工藝的引進和套用。二是聯繫一批高校,在我市建立高校生態農業技術套用試驗基地,發揮高校的科技支持生態農業發展的技術優勢。三是打造專業行銷團隊,根據生態農業定位的品牌,進行了市場調研,探索符合本地實際的行銷模式。四是開展推介、對接活動。組織開展或參加各種大型農產品博覽會以及“農超”對接活動、大型採風活動,展示我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成果,擴大我市農產品市場行銷,不斷提高市場占有率。

更多文章
對我市循環農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鎮農業發展工作思路的探討與思考
對我縣莊園農業發展情況的調查與思考
全縣農業發展現狀及發展現代農業調研報告
區政協關於全區都市農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農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促進設施農業發展與提高農民收入的調研報告
現代都市農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