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黨委書記關於農業發展的調研報告

作為鄉一把手,為了切實解決當前農村存在的突出問題和廣大民眾的熱點難點問題,我嚴格按照市、縣科學發展觀要求,深入各村進行多次調研走訪,就我鄉發展旱作農業、促進農民增收等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此次調研情況報告總結如下:

一、**鄉現狀

**鄉屬**縣西北部丘陵區,位於**山下,**北畔,距縣城55公里。東與**縣相鄰,南與**鎮、**鄉接壤,西與**縣相依,北與**鄉交界。全鄉轄18 個行政村、45個自然村、5192戶、14312人,其中勞動力9469人,年均輸出勞務近6000人次。總土地面積307050畝(204.8平方公里),土質以沙質栗鈣土為主,其中耕地面積61258畝,水澆地面積1600畝,林地面積86281畝,草場面積44229畝,全鄉退耕還林面積共34057畝,其中草帶面積17028畝。

**鄉屬壩上小氣候鄉鎮,有著獨特的自然優勢和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適宜土豆、莜麥、胡麻、小麥、甜菜、青玉米等農作物種植。該鄉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抵禦自然災害能力低下,十年九旱,種植業收入微薄。全鄉農村經濟收入以牛羊育肥和勞務輸出為主。上年度,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2180元。

二、主要困難和問題

自然條件差。一是地處偏遠,二是立地條件差,三是資源稀少,四是勞動力缺乏。

地處偏遠。**是全縣最偏遠的鄉鎮之一,距縣城55公里,處於**,尚義,康保三縣最貧困區域,交通閉塞,信息不靈;立地條件差。土地瘠薄,降雨稀少,地上水、地下水匱乏,草場“三化”嚴重。可以說發展高效種植業缺水,發展質量效益型畜牧業缺草;資源稀少。地上樹少、草少、石頭多;地下水少、礦產少,目前除發現有硅藻土礦以外,還沒有發現探明有其它礦藏;勞動力缺乏。全鄉14000多人,外出8000多人,占總人口的一半以上。勞動力缺乏,特別是高素質的勞動力更少。在家的主要依靠傳統粗放低水平種養方式維持生活,發展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不夠。

經濟發展落後。在這樣的條件下,經過鄉村幹部民眾多年來的艱苦奮鬥、不懈努力,**經濟社會有了長足的發展,取得很大成績。但我們要清醒地看到與其它鄉鎮比還有很大的差距。突出表現為:一是產業結構層次低,二、三產業發展嚴重滯後,我們現在仍是以農業經濟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第一產業農業在國民經濟的比重占到80%以上,而工業、服務業等二、三產業的比重只占20%左右,特別是立鄉項目、生產性項目、對財政貢獻大的項目,數量少、規模小。這是我們最大的差距,也是我們鄉窮、村窮、人窮的根源。二是農村基礎設施落後,農業生產條件沒有得到根本改善,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弱,農業仍舊是靠天吃飯。農村行路難、看病難、飲水難、甚至看電視難問題仍然沒有得到徹底改善。三是農業增長方式落後。目前我們的農業生產仍停留在以分散農戶為單位的傳統粗放低水平的生產經營方式,投入少、科技含量低、產出少,效益差。規模經營少,產業化水平低。

思想不夠解放。經濟發展相對落後,工作存在不少差距,確實是受到各方麵條件的限制,有客觀的因素,但主觀上和我們的思想解放不夠有很大的關係。我認為我們一些幹部民眾至少有兩種陳舊的思想觀念。一是悲觀消極,得過且過的思想。認為**自然條件差,要人沒人,要水沒(!)水,要資源沒資源,能幹什麼,能發展什麼,就這樣啦!缺乏工作動力,滿足日常應付,加快發展的鬥志喪失了,幹勁不足了,艱苦奮鬥的作風下降了,悲觀消極,得過且過,一天一天混日子。二是安於現狀,不思進取的思想。我們不少的幹部民眾對經濟發展現狀、農村的貧困、農民的貧窮,已經麻木不仁,熟視無睹,認為是正常的事。發展中習慣於用老辦法、老套路想問題辦事情,沒有用超常規思維去謀發展,超常規舉措去幹事業,安於現狀,不思進取,窮而不思變、不思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