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金融機構支持農村經濟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xx市位於關中平原東部,總人口56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42.4萬人,耕地面積782.2萬畝,是典型的農業大市。近年來,xx轄區內國有商業銀行、農發行、城鄉信用社及其分支機構、郵政儲蓄銀行等主要農村金融機構,充分發揮各自職能,立足xx市情,按照“信貸支農、支付助農、信用惠農”的思路,積極貫徹落實中省“三農”政策和貨幣信貸政策,不斷實現金融服務科學化、創新化、規範化,促進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

一、現狀與成效

(一)突出視窗指導,提高“三農”信貸政策執行力。人行xx中心支行、xx銀監分局,積極貫徹落實中省有關“三農”政策和貨幣信貸政策,先後制定出台了《金融支持地方經濟發展規劃》、《關於推進全市農村信用社小額信用貸款工作的實施意見》、《加快推進xx市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的意見》、《金融支持農村消費市場發展指導意見》、《加大金融支持城鄉統籌發展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意見》等一系列專項規劃和指導意見。並結合xx“三農”工作重點,有針對性地出台了農民專業合作社、設施農業發展、農村青年創業小額貸款等支持措施。同時,人行xx中心支行作為管理機構,積極探索信貸政策視窗指導的有效途徑,以35個信貸政策監測基點為平台,將涉農信貸投放納入信貸政策導向評估考核體系,對金融機構“獎優罰劣”,引導轄區內涉農金融機構增加涉農信貸投放。XX年12月末,涉農貸款餘額為306.78億元,占各項貸款比重49.18%,當年新增14.68億元,占各項新增貸款比重18.47%,有效地落實了中省各項惠農政策,有力地促進了全市農村經濟發展。

(二)提升服務水平,改善農村金融基礎設施。xx各級金融機構以改善農村支付服務環境為突破口,持續加強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建機制。人行xx市中心支行成立了專門的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一項工作、一名領導、一隊人馬、一套措施、一抓到底”“五個一”工作機制,出台了《關於推廣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召開了全市銀行卡助農取款推進會。通過套用非現金支付工具落實中央和地方政府關於農業生產補貼、農民消費促進、農村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既減少了國家補貼資金髮放環節,又擴大了農民非現金支付工具的使用,還防範了補貼資金被擠占、截留等風險,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逐步成為全市農民獲取金融基礎服務的有效補充。

二是強宣傳。以金融機構為主體,在廟會、集會上通過發放年畫、宣傳折頁、宣傳紀念品、有獎問答、現場解答、懸掛宣傳條幅等方式,使農民民眾對銀行卡有了基本的了解。同時,中支與金融機構攜手,組成志願者隊伍,開展“面對面”宣傳,提高參與度。316名團員青年組成央行青年志願者隊伍,定期進村入戶,宣講使用銀行卡的方便,並通過現場發卡等形式,提高農民民眾對銀行卡的持有率。五年來,中支通過從點到面、由淺入深的一系列宣傳方式,累計組織開展了“央行支付、中流砥柱”、“暢刷銀聯卡,享受好生活”、“刷新生活,卡動五月”等主題宣傳活動105次,發放資料13萬份,惠及50多萬人次,使銀行卡知識走進千家萬戶,延伸到農村地區及打工地的“神經末稍”,增強了農民民眾使用現代化非現金支付結算工具的意識。

三是創建示範縣(村)。XX年,確定了xx縣為農村支付服務環境建設示範縣,流曲村為示範村。人行xx中心支行指導xx支行指定縣域金融機構在全縣布放atm機35台、pos機290台,實現了自助設備在鄉鎮布放的全覆蓋,暢通了“三農”資金流轉渠道。截至目前,xx縣人均持卡量1.1張,持卡消費額占社會零售商品總額的24.29%,受理銀行卡的商戶增長3.3倍,國家30多種補貼資金通過銀行卡發放,xx縣被人民銀行西安分行評為“陝西省改善農村支付環境建設優秀示範縣”。

(三)創新金融產品,加大支農力度。xx各級金融機構加快改革創新步伐,依託自身職能,不斷改善服務方式,拓寬服務範圍,創新服務產品,提升“三農”金融服務水平。

一是突出特色服務,開展綜合試點。人行xx中心支行在全市10個縣(市)支行開展了“一行一特色”綜合試點工作,先後推出了林權抵押貸款、宅基地抵押貸款、土地承包權抵押貸款、果庫庫存擔保貸款等新的抵押擔保貸款產品,湧現出了“銀行+擔保公司+農戶+公司”、“一折通”抵押擔保貸款等信貸模式,為下一步農村金融改革創新提供了經驗和借鑑。各縣(市)支行也根據當地實際,紛紛開發新的金融產品。蒲城支行設立了鄉長金融助理;華縣支行推行了“點單式”金融服務新模式;韓城支行落實“綠色信貸”政策支持循環經濟發展;xx支行以農業產業化示範園區為依託,創建的中小企業信用體系試驗區被納入總行國家級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試驗區的備選庫。多樣化金融產品解決了部分農戶和涉農企業融資問題。

二是以縣域產業集群和工業園區為切入點,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農行xx分行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服務對象,持續加大對“菜籃子”、“米袋子”、農產品物流、農業科技等方面的金融支持,探索出了“大荔農戶貸款”、“xx農業產業化”等服務“三農”新模式。近年來,累計發放金穗惠農卡33.4萬張,占到全市總農戶數的32%;累計投放農戶小額貸款10.6億元,受益農戶達2.9萬餘戶,建立惠農金融服務站近4000家,全市鄉鎮達到100%全覆蓋,先後為200多戶中小微企業發放約19.8億元貸款,做到了“惠農天下,益農萬家”,先後榮獲了支持地方經濟發展先進單位、民眾滿意十佳單位等多項殊榮。

三是以“一村一品”為載體,創建“信貸專業村”。郵政儲蓄銀行xx市分行充分發揮其營業網點90%以上分布在縣及縣以下地方的優勢,以創建“規模化養殖專業村”、“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和“農產品收購專業村”為突破口,大膽嘗試“信貸專業村”服務新模式,受到陝西銀監局的肯定並在全省範圍推廣“xx模式”。其具體做法是:針對種養殖大戶、個體農產品收購戶及微小企業主缺乏標準化、規範化財務信息的狀況,信貸人員通過走村入戶深入調研,科學制定信貸支持方案,並聘請村幹部為信息聯絡員,配合做好信息溝通工作,貸款的申請、審批、發放都在當地,具有隨時隨地、方便快捷的優點,符合個體農戶和中小企業主需求特點。已累計為全市百餘個專業市場、專業村提供資金扶持,放款戶數達4000多戶,為支持地方特色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扶持。

四是推行“陽光信貸”,促進民眾致富。陝西省農村信用社xx辦事處積極實施“金融服務進村入社區”、“陽光信貸”和“富民惠農金融創新”三大工程,制定了《金融服務進村入社區五年發展規劃》,成立了公司、農戶、個人三大貸款行銷中心,推行全員深入農戶,開展專業化信貸行銷服務。各聯社在全市網點設定“陽光信貸”公示牌,實行“信貸服務五公開”,向客戶公開貸款種類、對象、條件、利率、審批程式等,提高了辦貸透明度。累計向42.72萬農戶發放貸款207.44億元,向976個農民專合組織發放貸款2.61億元,發放新農村建設示範園貸款24.65億元。同時,在轄區內10家縣(市、區)聯社設立了惠農資金兌付中心,代付涉農資金20餘項,累計代付資金總額60餘億元。10家聯社還設立了專門的創業促就業貸款服務中心,累計發放創業促就業貸款5.14億元,支持1480名返鄉農民工就業,走上致富道路,XX年被授予“金融支持地方經濟發展功勳單位”榮譽稱號。

(四)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創建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出台了《xx市金融生態環境建設三年規劃(XX-XX)》,召開全市各級金融生態環境評價座談會,把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改善區域金融生態環境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利用徵信知識宣傳周、3.15消費者保護日、12.4法制宣傳日等活動,宣傳徵信知識誠信意識。人民銀行xx中心支行從信用信息服務入手,為配合併推動小額信貸業務的開展,在農村地區持續推進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建設。指導農村信用社累計為97.4萬農戶家庭建立了經濟檔案,建檔面達82.56%;評定信用戶43萬戶,評級面達44.1%;創建信用鄉鎮25個,信用村732個,為信用戶發放無需抵押的小額信用貸款12.26億元。中支團委組織開展了農村青年信用示範戶評定工作,按程式選樹了55名農業產業化代表、大學生創業典範、青年創業帶頭人等農村優秀青年為第一批信用示範戶,已向示範戶發放貸款上百萬元,支持青年創業發展。通過信用示範戶帶動,誠實守信的文明風尚逐漸形成,也促進了農村經濟與金融良性互動發展。

二、困難與問題

近年來,隨著國家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持續實施,農村經濟日益活躍,對銀行信貸需求也日趨強烈,但是現有的農村金融服務水平與較為完善的城市金融服務相比,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農村金融服務供給與需求在量上差距較大。隨著農業產業化、市場化程度提高,農村經濟對金融服務的要求趨向多樣化。傳統農戶主要用於購買種子、農藥、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性貸款比例大幅下降,個體、私營企業貸款劇增。但目前除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外,無論是農行、農發行還是農村信用社,對農戶和企業都設定了較高的信貸準入門檻,小額貸款對種養大戶及農村個體加工運輸戶,3萬元以下的授信額度則遠遠不夠,資金供求矛盾較為突出,影響農業產業化經營。另一方面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部分農村金融機構的經營地域範圍向外拓延,可以同時經營農村地區和城鎮地區金融服務業務。由於農村金融服務受限於自然條件,貸款風險大,成本較高,利潤較低,為實現盈虧平衡,部分農村金融機構在主觀上希望進一步拓展城鎮金融服務。當前對農村金融機構吸收的農村存款如何確保返投農村,仍然缺乏明確的政策規定,因而縣域信貸資金向城市集中,縣域金融機構存貸比低於城市地區,由此造成農村金融服務“失血”較為嚴重,加劇了農業資金的供求矛盾。

(二)農村金融服務網路不夠健全。隨著金融體制改革,主要商業銀行在農村基層的網點撤銷,現有機構貸款許可權上收,基本上不再辦理農戶貸款和一般性農業生產貸款。農發行作為唯一的農業政策性銀行,主要發放糧棉收購資金貸款。農村信用社作為農村金融服務的主要金融機構,主要發放小額信用貸款和部分涉農企業貸款,但受資金限制,並不能滿足農產品深加工產業發展的需求。郵政儲蓄銀行雖發放部分消費貸款,但尚處在起步階段,涉農信貸業務發展緩慢。同時,較高的金融市場進入門檻,阻礙了村鎮銀行及小額貸款公司的發展,難以形成完善的面向農村的投資體系,最終導致市場競爭不足,使得金融機構缺乏足夠的動力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

(三)金融服務品種有待進一步豐富。一是金融產品單一。目前,大多數農村金融機構仍沿用傳統金融服務手段,金融業務以傳統的存、貸、匯為主,農村金融服務仍以現金為主,信貸產品創新不足。尤其是近年來隨著農村金融服務需求日益多樣化,農村資金需求已經從單一的農業生產擴展到生產、消費、教育等,缺少金融服務創新,不能完全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二是支農貸款對象範圍狹窄。目前農村信用社貸款對象局限於農戶和農副產品加工個體戶,涉農貸款過度分散,向農業優勢產業帶、產業區域和“一村一品”示範村適度集中不夠,向與主導產業關聯度大的涉農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傾斜不夠,拉動農村產業發展的效應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三是農村金融市場區隔不夠。基層農村金融機構對多層次的“三農”金融需求主體很少進行細分,對不同客戶往往採取相同的服務和管理策略,忽略了市場及客戶的多樣性與差異性。涉農貸款投放的時段分布與農業生產的需求銜接不緊、相對滯後、存在錯位。據農戶反映,設施農業在一季度的資金需求旺盛,而金融機構的資金投放往往按季度平均,甚或在一季度不能及時投放農業生產資金,這對現代農業的發展無疑是不利的。

(四)農業信貸風險保障機制滯後。當前,xx尚未建立有效的農業保障救助機制。農業生產經營方式仍以家庭基本生產單位為主導,其特點是生產規模小、產業化程度低、抗風險能力弱,一旦市場發生變化或遭受天災人禍,農戶就束手無策,難以規避風險。加之,農民自身擁有的房產、土地使用權、種養物等難以作為有效抵押物,金融機構既難找到適合條件的擔保人,又缺少相應的專門擔保中介機構,並受農業生產高風險、長周期、低收益等因素的影響,從資金出路和經營效益角度出發,雖有貸款願望,但考慮到農業抗風險能力較弱和農戶償貸能力有限,又存在“畏貸”心理,對支持“三農”信心不足。同時,農業保險因技術複雜賠付率高,一些商業保險公司考慮其經濟效益目標不願涉足,尚不能滿足農業發展的需要。

三、建議與對策

農村金融在農村經濟發展中處於核心地位,其服務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農村經濟發展的水平。要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迫切需要積極探索金融服務“三農”的新思路,深入研究“三農”工作發展的新特點和對農村金融服務的新要求。針對當前xx金融機構在支持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加大農村金融的有效供給。資本的逐利性與農業的弱質性決定了農村金融不能完全靠市場自發調整,這就要求政府引導農村金融機構調整投資方向及投資方式。建議地方政府通過制定法規,公平、公正地界定農村金融機構的業務範圍和服務職責,對於連續完成一定比例投放當地的金融機構給予更多的優惠政策,鼓勵農村資金回流到農村,實現金融資源在城鄉間的合理配置。地方財政對支農貸款、再貸款給予貼息,進一步落實涉農貸款稅收優惠、定向費用補貼、增量獎勵等政策,激發金融機構對農業投入的積極性,引導資金進入農村。另一方面,人行作為管理機構,需進一步提升支農再貸款在引導縣域法人金融機構增加涉農信貸投放方面的導向作用。擴大支農再貸款的支持對象,由農村信用社擴大到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以及村鎮銀行等設立在縣域的所有存款類金融機構法人,借鑑福州等地經驗,探索支農再貸款授信管理新模式,對內控好、涉農貸款比例高、支農再貸款資金需求季節性波動明顯的縣域法人金融機構試行支農再貸款“核定額度、隨借隨還、循環使用”的授信管理模式,為其增加涉農信貸投放提供更穩定的央行資金支持,防止因存款波動對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經營的影響。

(二)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繼續完善現有的農村金融體系,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明晰產權關係,完善法人治理,提高經營管理水平,把農村信用社發展培育成真正的農民合作金融組織。完善農業政策性銀行管理體制,擴大政策性業務範圍,增加支持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中長期貸款等開發性金融業務。建立郵政儲蓄與當地其他金融機構的資金互通制度,使郵政儲蓄吸收的農村資金,能及時回流、運用到農村、農業和農民。與此同時,在加強監管、防範風險的前提下,適度放寬市場準入,大力發展村鎮銀行、小額信貸組織、農村資金合作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從而構建多種所有制並存,布局合理、競爭有序、相互補充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提升對“三農”的服務效率和質量。

(三)創新金融產品及服務方式。一是推廣金融超市“一站式”服務和農貸信貸員包村服務。利用移動通信和網際網路技術,在農村地區開辦手機銀行和網上銀行,在農民主要聚居地設立atm機和自助銀行,提高金融服務便利度。對少數地域面積大、居住人口少、生產季節性強的村鎮,提供代理或流動上門服務。推行涉農金融業務產品的流程、價格、貸款公開制度,實施“陽光放貸”,提高農民獲得公平貸款權的機會。此外,要健全登記、託管、交易和清算制度,加快農村金融現代化清算系統建設,為農村提供方便、快捷、持續的金融服務。二是拓寬信貸範圍。將城市成熟的金融產品推廣到農村,探索開展農村教育貸款、生活消費貸款、農村住房貸款等消費性信貸業務。創新中長期貸款方式,支持涉農中小企業發展,開展貸款、貼現和票據承兌業服務,對優質農業產業化項目可採取社團貸款、聯合貸款等形式,以滿足農村多元化金融服務需求。三是適時調整。由當地政府部門牽頭建立起縣鄉兩級農村經濟項目信息庫,實施重點涉農項目進展通報機制、涉農政策出台前溝通磋商機制,加強貨幣信貸政策與財政政策、產業政策、金融監管政策等相關政策的有效銜接。金融機構據此針對不同地區、不同環節和不同主體金融服務需求特點,有組織、有計畫地提供差別產品、差別行銷和差別服務,提高農村金融服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四)建立和完善農業風險補償和保障機制。一是創新擔保方式。建議金融機構與地方政府聯合,探索組建農業專業擔保機構、農民自發組織形成的互助擔保機構、財政資金支持的擔保基金等,儘可能滿足農村經濟發展對信用擔保的合理需求。二是積極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我市可根據本地農業發展實際需要及財力狀況,在全省17種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品種之外,對能體現地方特色的項目適時納入基本保險範圍,並不斷提高覆蓋面和保障程度,減少自然災害對農戶經營的衝擊。三是加強宣傳。通過地方碎戲等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來介紹、宣傳農業保險的重要性。也可嘗試通過微博、微信等新興軟體以達到傳播效果,提高農民對農業保險的認知水平,改變“靠天吃飯”的傳統生產模式,提高風險防範意識,自願參保投保。與此同時,加大地方性“三農”保險產品創新力度,探索開發“信貸+保險”金融服務新產品,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保險品種,實現金融機構、保險機構、農戶的“多贏”。

抓好科技示範養殖,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搞好項目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2016關於我縣農村經濟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邊遠山區農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2016
2024年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以“五抓五促”措施 加快農村經濟發展
關於農村經濟發展環境問題的調查與思考
村書記助理關於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調研報告
關於農村信用社應全力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