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財稅政策思考

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環境承載能力較弱的開發中國家。新中國成立以來,為儘快改變國家的落後面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我國長期強調經濟發展速度,採取粗放型的經濟成長方式,消耗高,浪費大,污染重,造成了目前資源短缺、能源不足、環境惡化的嚴重後果。再這樣下去,不僅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面臨著威脅,子孫後代的日子潛伏著隱患,而且當前的社會經濟也難以穩定、健康、和諧地發展。轉換經濟成長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黨中央、國務院提出建立節約型社會,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財政是國家進行巨觀調控、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工具,在建設節約型社會中應如何發揮作用,是目前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完善部門預算,做實節約型社會的財政基礎

財政預算反映著國家重大的經濟決策和經濟走向,決定著國家社會經濟建設的規模和進度,涉及到工業、農業、商業、國防、文化、教育各個部門和行業。財政預算編製得合理、真實與否,不僅關係到國家財政資金的節約與浪費,而且會引起資源和能源等一系列重大問題。所以,財政預算的改革是做實節約型社會的財政基矗

我國財政預算在部門預算改革之前,是粗放式的編制模式,只抓框架,卻忽略了各個部門和項目的細部環節,而這些環節往往存在著空間和水分,長期以來造成的浪費是巨大的。現在實行了部門預算,以部門為單位進行編制,其特點是細化,它反映了部門所有的收入和支出,一個蘿蔔一個坑,夯實了細部環節。但部門預算作為財政體制改革中的新生事物,還有很多不完善之處。如專項支出預算原來的做法是先由財政切塊分配資金,再由各部門將資金分解到具體項目或執行單位,很多項目未經專家審定和招投標,成為財政資金和資源能源浪費的重要環節。部門預算實行後,仍然沒有建立完整的科學評審機制,項目預算編制有較大的隨意性。出現了項目過多,“多立項多要錢”,小項目高報、甚至虛報等現象。又如政府性基金和預算外資金的管理,在部門預算下雖然實行列收列支的辦法,由於“收支兩條線”不能全面落實,預算外資金仍有很大部分游離在部門預算之外,這些都是出現資源浪費的重要區域。所以,建立節約型社會,首先要從大處著眼,進一步完善部門預算改革,重點解決好基本支出預算規範化、項目支出預算科學化、收支分類和預算科目細化、建立項目論證評審機制等問題,在全國範圍內從生產、建設、消費各個領域減少對資源、能源的浪費。

通過部門預算制度的完善,首先保證節能、節水、節地、節材等節約型的項目投資,不讓高耗能、高污染的項目入圍。其次,禁止重複建設和盲目建設的現象繼續發生。再次,杜絕利用虛假手段套取國家財政資金,嚴禁預算外資金的大量浪費,把我國節約型社會的財政基礎做細做實。

二、利用國債資金,構建節約型產業結構

在建立節約型社會中,重要的一步是產業結構的調整。我國目前之所以出現資源短缺、能源不足、環境污染的問題,主要原因就是產業結構不合理。建國以來,農、輕、重比例嚴重失調,主要發展重化工產業,綠色產業太少,高耗能產業過多。直到目前,我國鋼鐵、有色金屬、電力、化工等8大高耗能產業,單位產品耗能都比世界先進水平平均高出40%。到2024年,我國的能源需求量將達到25—33億噸標準煤,石油進口依存度將超過50%。鐵礦石絕大部分要從澳大利亞等國遠距離進口,價格很高,消耗居高不下。由於石化產業的擴大,中國二氧化硫排放量世界第一。產業結構調整是最大的節約,必須建立節約型的產業結構。

建立節約型產業結構,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循環經濟與傳統的線性經濟模式相反,線性經濟是一次性的,即“資源——產品——廢棄物”,其特點是高消耗、低利用、高污染。循環經濟以物質閉環流動為特徵,即“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在循環經濟反饋式流程中,所有的物質和能源都能得到合理與持久的利用。循環經濟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要求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流程中的資源量,儘可能多方式地使用產品,再把已用的廢棄物變成再生資源。循環經濟的最大好處就是節省資源和能源,防止對環境的污染,屬於綠色產業。除發展循環經濟外,還要發展開發再生資源、能源的企業和產業(如風能、地熱、太陽能、生物質能),發展第三產業,支持農業經濟發展。通過對企業的自身改造和增加其新鮮血液,達到產業結構的升級最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