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財稅政策思考

不論是發展循環經濟,還是開發再生能源等新型產業,國家財政都要給予大力支持。支持產業結構的調整是符合公共財政理論的,在國外市場經濟國家中,政府對企業發展循環經濟支持的力度是很大的。如美國不僅撥款資助可再生能源的科研項目,還為可再生能源項目提供抵稅優惠。日本政府在發展循環經濟中,不僅運用稅收政策,而且還進行資金投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我國在積極財政政策實施期間,累計發行長期建設國債共9100億元,對促進經濟成長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現在,根據巨觀經濟發展形勢,國債投向需要轉變,應及時轉向構建節約型產業結構。支持的渠道和方法應採取多種形式:一是在財政預算中安排一定資金;二是把資源節約、循環經濟列入財政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的重點領域,對這些重點項目進行直接投資或予以資金補助、貸款貼息等支持;三是安排財政專項轉移支付資金;四是對現有的各級企業挖潛改造、科技三項費用、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農業資源與環境保護、林業生態效益專項資金,按一定比例安排重點節約型項目。

三、調整稅收政策,促進節約型社會的建立

稅收是調節巨觀經濟的主要槓桿,最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在建設節約型社會中,抑制高消耗、高污染行業的擴張,扶持節約型行業的發展,要重視稅收政策的合理運用。

1.調整資源稅,減少資源浪費。我國的礦產等資源在計畫經濟下長期無償開採和使用,直到1984年才開始制定資源稅條例在全

國試行。當時各地自然資源條件差異很大,開發資源的企業因資源條件差異而利潤相差懸殊,造成了分配上的不合理。由於調節資源級差收入是當時制定和實施資源稅的主要目的,所以存在著徵稅範圍孝稅率低、計稅依據不合理、等級劃分隨意性大等問題。出現棄劣開優、棄小開大、棄難開易、濫開濫采甚至掠奪性的開採。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從目前節約型社會來審視,實施十年之久的資源稅亟待改革:一是擴大徵收範圍。現有的7種資源範圍太小,7種之外的資源處於納稅的空白環節。資源稅不僅限於礦產和鹽,應對一切資源的開發利用徵稅。二是提高資源稅稅率。現在資源越來越短缺,資源價格在國際市場呈攀升趨勢,特別是一些不可再生資源和稀缺資源更是如此。按照價值規律,資源稅稅率與其價值是不相符的,稅率應上調,特別是對稀缺的、不可代替的、不可再生的或再生成本高的資源應課以重稅。三是改進計稅依據。原有資源稅以產品的銷售量為主要依據,以量定額徵收,與市場規律有距離。資源稅稅率應以量和價為依據,這樣更符合市場經濟的要求。四是地方政府決定資源稅的權力空間應適當壓縮,而且要有統一規定,不可自行掌握,隨意放寬資源開採的限制。五是健全資源稅體系,將城鎮土地使用稅、土地增值稅和耕地占用稅也納入資源稅體系之內。通過改革資源稅,禁止對礦產資源的濫開濫挖和企業對資源的大量耗費,使資源走上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的軌道。

2.開徵燃油稅,減少能源消耗。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汽車消費成為消耗能源的一個重要方面。特別是中國的汽車消費還停留在“重大輕斜的階段,輕視小排量汽車,青睞高排放豪華車,致使高耗油的suv車超常增長,大排量頂級豪華汽車紛紛進軍中國市場,加速了能源的消耗,中國燃油經濟性狀況以每升燃料行駛里程計算,竟高出日本XX年目標的46.7%。在這種情況下,及時開徵燃油稅及其配套稅種,可以促使汽車生產廠家積極採納節油技術,使技術先進、耗油量少的車主導市場;有助於理性消費理念的形成,在燃油稅槓桿下會有更多的人購買和使用節能型、小排量汽車,改用柴油車,還能促使各地進一步發揮城市公共運輸工具的主力軍作用。從而有效減少汽車對能源的大量消耗,緩解我國能源緊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