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發展優勢產業 破解農民增收難題

地處廣西西北部的xx市,是桂西北中心重鎮,大西南出海通道、黔桂鐵路和龍江河橫穿市境,交通便利,物產豐富。1993年,xx撤縣設市,國土總面積3869平方公里,總人口62萬餘人。  XX年,xx市委、市人民政府堅決貫徹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關於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決策部署,以爭創廣西經濟發展十佳縣市為主要目標,進一步認清形勢,搶抓機遇,振奮精神,堅定信心,團結拼搏,艱苦奮鬥,排難前進,開創了經濟快速增長、社會和諧穩定的新局面。xx在全河池率先實現了“三突破”,連續兩年獲得河池市黨政主要工作目標管理一等獎和河池市黨政目標管理先進單位稱號,爭創廣西經濟發展十佳縣市的目標如期實現。XX年全市生產總值37.43億元,同比增長17.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5.31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0.62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1.50億元。全年財政收入實現3.7億元,同比增長20.1%。特別是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628元,增加470元,增長高達21. 8%,是全市多年來增額最大的一年,為同期廣西少有,為xx順利跨入XX年度廣西經濟發展十佳縣市行列立下大功。xx是如何破解農民增收難題的? 經調查分析,xx市的主要做法和經驗是:千方百計發展一批有利於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是農民增收的最直接途徑。 XX年,該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1號檔案精神,動員各行各業支援農業,關心農業,服務農業,大力調整結構上項目。按照“抓城郊,促兩帶,上項目,辦基地”的農業農村工作發展思路,全市採取非常措施,先後三次動員2600多人次,市、鄉直機關幹部深入農村開展“傾情為民”大行動,實施大通道高效農業項目,開展甘蔗生產大行動,廣泛宣傳動員,發動千家萬戶上項目,調整種植高產、優質、高效農產品,推行訂單農業,發展特色產業,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依託勞動力市場,做好勞務輸出文章,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打下良好基礎。 穩定“一粒米”。從提高各個生產環節的科技進步入手,著力提高水稻、玉米兩大宗糧食作物的科技含量,推廣玉米單交種1.5萬公頃,推廣優質雜交良種水稻2.6萬公頃,優質率達97.15%。XX年雖然遭受非常嚴重的自然災害影響,但確保了糧食生產與去年持平。 壯大“一根蔗”。就是把糖蔗作為全市重要經濟支柱,做強做大做優。XX年全市糖蔗種植面積達42.56萬畝,總產量195萬噸,其中糖蔗良種面積達到39.6萬畝,僅種蔗一項農民人均收入達630元,成為農民最重要、最穩定的經濟來源。 吹綠“一片葉”。就是抓住東桑、東絲西移的機遇,擴大種桑養蠶規模,採用良種良法,做大桑蠶業。XX年,全市桑蠶產業取得可喜成效,桑園面積由上年的10.39萬畝擴大到14.3萬畝,總產值3.43億元,比增1.26億元,農民人均養蠶產值640元,淨增268元。xx已一躍成為全國縣市一級最大的桑蠶生產基地。 養肥“一群牛”。就是抓好秸稈牧草養牛。大力推廣品改和規模化養殖,構建百里牧草秸稈養牛示範長廊,創建廣西秸稈養牛大市,年內出欄肥牛10萬頭,為特色牛肉加工企業提供充足的原料。 激活“一幫人”。XX年,通過各種渠道輸出城鄉富餘勞動力8.17萬人,據統計,當年通過郵局匯款回xx2.37億元,僅此項收入就可使全市農村人口人均增加330元。 建設“一片城”。把城西工業區、德勝鄉鎮企業園區和洛東工業園區作為發展重點。在工業園區建設的帶動下,有近萬名農民就近轉入城鎮,以xx城南新區為主的xx房地產開發進入投資熱潮,據初步估算,僅建築業一項就可產生農民工資3000多萬元,解決近8000人的勞動就業問題,還拉動建材、運輸等行業的發展,較大地促進農民人均收入的增長。 打響“一張牌”。xx市是壯族歌仙劉三姐的故鄉,悠久的歷史,濃郁的民族風情,神奇秀麗的自然山水風光,是xx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為唱響“劉三姐”旅遊文化品牌,xx市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旅遊宣傳促銷活動,塑造xx“美景、美酒、美人、美德”,加大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提升景區景點質量,全年共接待遊客43.1萬人次,增長22.7%,總收入4018萬元,增長39.5%。XX年xx被評為廣西優秀旅遊城市,今年該市又雄心勃勃向中國優秀旅遊城市進軍。旅遊業的勃興,對運輸、購物、餐飲、旅館、娛樂和現代物流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發揮了積極的拉動作用,社會消費零售總額9.76億元,增長15.8%。旅遊業成為農民增收的新途徑。 該市還十分重視非公經濟,鼓勵民間資本進入特色農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流通服務業等領域,現在個體工商戶達1.6萬多戶,私營企業368家,從業人員4萬多人;去年非公經濟實現營業收入17.78億元,產值或營業收入100萬元以上民營企業達120家。 從該市破解農民增收難題的做法和經驗,我們得到如下幾點啟示: 一是因地制宜,找準一條符合本地實際的發展路子。該市按照“抓城鄰,促兩帶,上項目,辦基地”的農村經濟發展思路,充分利用當地的區域、自然、交通等有利條件,積極引導農民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蔗糖、桑蠶、畜牧為主的支柱產業和特色農業,形成“名、特、優、新”的農業生產結構,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夯實農民增收基礎。 二是大力發展縣域工業,工農互動,帶動農民增收。xx提出並組織實施“工業強市”戰略,開展了以“振興工業,服務工業”為主要內容的工業建設大會戰,以工業經濟的突破推動xx經濟的新跨越。他們大舉招商引資上項目,充分利用各種生產要素,積極吸納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狠抓工業項目建設,不斷培育新的強優企業和優勢產品,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促進農民增收,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和城鎮化,逐步形成以工業支撐縣域經濟發展的新格局。特別是培育壯大產業化龍頭企業,精心打造蔗糖和桑蠶兩大支柱產業。目前xx公司企業總資產達5.12億,下轄的石別、懷遠兩家糖廠日榨原料蔗達1.1萬噸,年產機製糖23萬噸,食用酒精7千噸,有機復混肥2萬噸,成為全國製糖行業技術含量最高、成本最低、產品質量最好的企業之一。目前xx公司又著手技改,投資8000萬元把生產能力提升到日處理原料蔗1.5萬噸,以滿足處理原料蔗總產量250萬噸的需要,實現年產糖30萬噸,銷售收入10億元,年稅利2億元,蔗農收入4億元的目標。利用桑蠶資源,積極引進外資建設新的繅絲加工企業,目前全市已有嘉聯公司等5家繅絲加工企業,投產後可就地加工40%的xx乾繭,該市正著力招商引資打

造中國“絲綢城”。另外,充分利用百里秸稈養牛長廊年產10萬頭肉牛的巨大資源,辦起了10多家牛肉加工廠,生產的“劉三姐”牛肉條遠銷區內外,保鮮牛肉銷到上海等地;利用蔬菜資源,辦起廣西xx東方罐頭食品廠,產品外銷歐盟等地;利用林業和蔗渣資源,興建中密度纖維加工企業,XX年引進該類企業3家。 三是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力度,切實減輕農民負擔。為了鼓勵農民大力發展經濟作物,XX年該市在金柳高等級公路開展的大通道農業建設中,市委、市政府對農民種植良種桑蠶、葡萄、良種蔗等作物大力扶持,切實幫助農民解決種苗、投入等困難問題,為農民增收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市委、市政府對建設水利、蔗區公路、地頭水櫃、沼氣池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也進行大力扶持,使農村的基礎設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此外,市委、市政府嚴格按照有關檔案落實減免農業稅政策,切實減輕了農民負擔,使農民得到更多、更大的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