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轉規模經營發展現狀調研報告

三是專業大戶經營模式。全縣種植面積在50畝以上的經營大戶50多戶,流轉面積達4000多畝(流轉面積末完全登記)。如李家河鄉燕子溪村農民朱道,流轉土地80畝,用於種植柑桔。

(三)發展效果明顯化

近年來,隨著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農村土地流轉規模不斷擴大,幾十、幾百畝集中成片流轉呈上升趨勢。農村土地合理流轉,促進了土地資源的最佳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提高土地產出率。

從調查的情況來看,業主把土地主要用於發展果園、蔬菜、藥材和農產品深加工原材料生產基地,對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起到了示範作用。如李家河鄉二虎寨村村民譚紹榮,XX租賃土地340畝建立白柚基地,今春遭受冰凍災害後仍然採摘白柚兩萬多個,進入豐產期後,年均可採摘白柚20萬個,收入可達30多萬元;種植大戶黃禹福,在椿木營鄉租賃土地120畝種植蔬菜,除去租地費用人工工資等成本,每畝獲純利1500元,帶動周邊農戶200多戶,發展蔬菜2800多畝。目前,在大戶示範、基地帶動下,全縣已發展菸葉 72990 畝,茶葉 78390畝、水果 95130 畝,藥材 53280 畝,農業產業化已初顯規模。

二、我縣農村土地流轉存在的主要問題

1.思想認識不到位,思想觀念亟待轉變。一方面,部分幹部存在怕麻煩的思想,不願意引導農民進行土地合理流轉,對土地合理流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不到位。另一方面,許多農民對土地的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三者之間的關係模糊不清,對土地流轉的相關政策了解不多,擔心因流轉而失去承包權和收益,寧可粗放經營,也不願輕易流轉。

2.流轉機制不完善,流轉信息不暢通。缺乏中介服務組織和土地流轉平台,土地流轉的供求信息不能及時有效溝通,轉出方找不到轉入方,種植大戶和產業業主難以集中成片流轉。

3.盲目注重當前利益,隨意改變流轉土地農業用途。有的借土地流轉之名隨意改變土地的農業用途,基本農田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護;有的流轉耕地未能落實相應的復耕措施,掠奪式經營方式仍然存在。

4.缺乏相應的資金政策配套,土地流轉需求動力不足。農業生產投資量大,農作物生產周期長,見效慢,當前農業規模經營缺乏相應的資金、政策配套,難以調動生產大戶進行規模經營的積極性,阻礙了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步伐。

5. 轉移勞動力就業不穩定,影響了農村土地流轉進程。目前,土地對農民兼有生產和社會保障雙重功能,當農民非農就業能力低時,種地仍然是農民謀生的首選之計。即使進行流轉,期限也比較短,導致有的轉入方採取短期經營行為,耕作、施肥、投入等不合理,難以形成適度規模化經營和產業化經營。

三、鼓勵土地合理流轉,發展我縣農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建議

(一)搞好宣傳發動,統一思想認識

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xx屆三中全會精神,圍繞“煙、茶、畜、果、藥、菜”六大產業的發展,堅持“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加強對土地流轉的正確引導,破除基層幹部“怕找麻煩”的顧慮;加強土地流轉政策的宣傳,引導民眾轉變“自給自足”的生產理念,樹立“規模經營、共同發展”的思想;加強土地流轉典型事例的宣傳,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