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政府人口老齡化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老人的願望,客觀上卻無照料老人的條件和能力。

(三)老齡人口看病受限,福利設施無法滿足需求

老齡人口大多患有與年齡相關的疾病,且三分之一以上的老年人需要自己或配偶支付醫藥費。據統計,我縣農村老年人患病率為60.42%,而目前我縣農村醫療網點設施落後、醫治水平不高,加之近幾年醫藥費上漲幅度較大,許多老年人因醫療條件或自身能力的限制,無法得到較好的治療。我縣現有城鄉福利機構21家,共有床位1600張,容量十分有限。同時,老年精神文化生活匱乏,目前能供養老年人活動的場所較少,已有的活動場所由於活動器具少、無人組織、內容枯燥等而無法較好地開展,仍以打麻將、看電視為主的老年生活單調而無味。

(四)老年商品稀缺,供需矛盾突出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齡人口的購買能力不斷增強,對具有老年特色的商品(如拐杖、助聽器等)需求量越來越大,但目前我縣範圍內適合老年人的商品不多,需遠遠大於供,直接給老齡人口的生活造成諸多不便。同時由於老齡產品的缺失,從某種意義上縮小或削弱了我縣社會消費。

四、迎接挑戰的基本途徑

早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於加強老齡工作的決定》中對加強老齡工作、發展老齡事業提出了一系列原則,我們應進一步強化認識、高度重視,正確認識我縣人口老齡化現狀,及早做好各項必要的準備工作,積極迎接我縣人口老齡化高潮的到來。

(一)切實加強對老齡工作的領導

建議縣委、縣政府每年集體聽取一次全縣老齡工作情況匯報,對全縣的老齡工作提出任務和要求,幫助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儘快理順我縣老齡工作機構,明確其任務和工作職責,配強工作人員,積極開展調查研究、綜合協調、督促檢查等工作。鄉鎮、街道一級配備老齡工作專職幹部,村一級設老年協會,確保老齡工作任務落實到基層。對農村老齡人口、貧困老齡人口,在工作力度和財力支持上給予適當傾斜。

(二)將老齡事業列入全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人口老齡化是一個社會問題,時間跨度大,既要解決現實問題,又要考慮長遠計畫,應將老齡事業列入縣、鄉(鎮)、村三級長期發展規劃,在資金安排、市政設施建設等方面予以充分考慮,使老齡工作與其它社會事業同步發展。發展規劃的制定應儘可能符合本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目標明確具體,便於操作。並將老齡事業的發展規劃分解到各相關部門,年終進行檢查考核,避免計畫落空。

(三)不斷健全社會養老保障制度

堅持家庭養老與社會養老相結合,按照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要求,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鼓勵各村在大力發展集體經濟的基礎上,逐步對現有的老年人實行集體所能承受的養老生活補助,努力讓農村老齡人口老有所養、老有所依。加快實施城鎮養老金社會統籌步伐,不斷擴大養老保險收繳面,改變養老金現收現付,甚至入不敷出的局面,真正實現社會統籌“積累儲備”的功能,確保養老保險廣覆蓋、養老金正常發放。

(四)著力完善基層、社區老年服務體系

努力加快村(居)老年服務設施和為老服務組織建設,一方面將老年生活、活動設施納入城鄉建設發展規劃,逐步做到每個村(居)都有活動室、醫療室、托老所和老年教育點;另一方面成立一批老年服務隊伍(包括志願者),為老年人開展低償或無償的醫療、娛樂、生活照料等服務。

(五)加強教育,促進健康老齡化

對各年齡階段的人群開展各種健康知識宣傳,為健康進入老年期、延長老年健康期奠定良好的基礎。加強敬老養老道德教育,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大力普及老年保健知識,鼓勵老年人加強身體鍛鍊,提高自身修養,確保身心健康,促進社會實現健康老齡化。

(六)合理開發老齡產業,擴大社會消費。充分考慮老齡人口的各種現實需求和供應缺口,將大力開發老齡產業轉到積極調整老齡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上來,既解決老齡人口之所需所急,又有效拉動社會消費。政府應加強產業引導,為相關企業提供老年消費需求信息,提供商品開發、產品生產的政策支持;同時引導老齡人口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幫助老年人合理消費,愉快生活。

相關文章:
市政府經濟產業現狀調研報告
市政府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政府採購中心黨的民眾路線實踐活動調研報告
新形勢下鄉鎮黨委政府領導經濟工作的調查與思考
市人民政府關於貫徹和省政府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決定的意見
政府“為民務實在一線”蹲點調研報告範文
河北省政協最新調研報告:近96%被政府採納
論現代政府理念在行政許可法中的體現
區政府關於老齡工作情況調查報告
關於深化與完善政府法律顧問工作的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