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地區民營經濟發展的現狀和對策

3、人才少。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而人才又是科技中的第一要素,人才缺乏成為民營企業發展中的“硬傷”。貧困地區的縣域中,本地一般沒有高等學院、高職學院。在本地考取高校的畢業生大部分選擇到外地發展,回到本地特別是回到本地企業的極少。高中畢業生、有專門技術的技工,因沿海地區工資高,工作環境好而在外打工。人才外流多,本地企業可選擇範圍少。貧困地區的民營企業中出現了“技術人才少,行銷人才少,管理人才少”的“三少”現象。勞動力市場不健全,勞動力流轉無序,有些外出務工人員無法找到工作,但同時又存在貧困地區的民營企業又無工可招的現象。

二、措施和對策

從當前實際情況來看,越是經濟發展好的地方,民營經濟發展就較快,越是經濟發展慢的地方,民營經濟發展就較慢。貧困地區縣域民營經濟的主要差距在民營經濟上,但同時,它的壯大潛力和發展希望也在民營經濟。如何破解民營經濟發展中的難題,結合實際實施可行的措施,已成為縣域經濟發展壯大的關鍵所在。

1、轉變觀念,營造良好發展氛圍。xx大明確了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xx屆三中全會《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指出要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大力發展和積極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在貧困地區的縣域,一般都沒有國家大型項目的投入,國有企業少,經濟缺乏支撐點,隨著近年來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國退民進”步伐的加快,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正逐步被弱化,為之相反的是,民營經濟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縣域經濟注入了強大的動力。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在全國範圍內必須毫不動搖籃地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但在貧困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的縣域,可以進一步解放思想,在觀念上進行重大轉變,明確以發展民營經濟為主,確立民營經濟在縣域經濟中的主體地位,解除發展民營經濟的思想桎梏和觀念的束縛。政府要積極創造條件,給予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平等的創業和發展機遇,取消對民營企業發展限制性、歧視性的規定,直至在有些領域可以向民營企業傾斜。要放寬市場準入,降低民間投資的產業門檻,凡法律沒有明令禁止,都允許民營企業生產經營;凡允許外商經營的,都向民營企業開放。引導民眾把創造財富作為重要的價值取向,在全社會形成關心、支持、保護民營經濟發展的~環境。

2、夯實基礎,著力打造創業平台。一是要轉變政府職能,構建服務型政府。政府不要再插手到企業的經營管理上去主要是要搞好發展規劃,抓好巨觀調控,重點在搞好服務,營造為商、親商、護商、安商的政務環境,提高政府和職能部

門辦事效率、依法行政水平和辦事行為的規範程度。二是要加強改善基礎設施。硬環境的完善與否與企業的行銷成本、製造成本有著密切的聯繫,貧困地區地區的劣勢在交通上表現更為明顯。修水縣只有一條等級公路出境,這大大增加了企業產品的成本。XX年即將開工建設的蒙深高速公路將根本上改變這一現狀,為修水的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帶來新的機遇。目前,修水正在加大原有省道、鄉村公路的改造力度,大力開發小水電,加快物流、信息等方面的建設,為客商走進來、企業立住足、產品輸出去鋪平道路;三是要建好工業園區。工業園區是實施大開放的主戰場,是加快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重要載體,是發展民營經濟的主要平台。無工不富,無工不強。貧困地區縣域經濟差距在民營經濟,軟肋在工業。發展工業,加快工業化進程,重點培育大型民營工業企業是貧困縣域的核心發展戰略。修水縣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整體規劃、科學布局、滾運開發、分步建設”的原則,加大了寧州工業園的建設力度,不斷增強工業園區產業緊聚能力、就業吸納能力、環境承載能力。至目前為止,入園企業有48家,全部為民營企業,寧州工業園成為修水民營企業家表演的大舞台,以寧州工業園為基礎,充分發揮縣域內的資源優勢和產業特色,著力構築“修武(公路)特色工業帶”。同時,修水著力做大做強私營經濟城,為民營經濟發展打造新型平台。四是要樹立科學發展觀,協調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在貧困地區的縣域,尤其要注意這點。重視規劃,搞好規劃,用規劃來指導發展。把生態的保護放在第一位,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正如省委孟書記所說:“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不以犧牲環境來換取經濟的發展,不走先破壞、再治理之路,不做貽害子孫、影響持續發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