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源分析監控實踐與探討

近年來,隨著稅收征管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重點稅源監控在稅收徵收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現,成為影響稅收任務完成的“定盤星”。作為市直地稅徵收管理機關,*市地方稅務局直屬局目前共負責市直990戶企業的地方稅收征管工作,其中:第一產業2戶,第二產業75戶,第三產業913戶。為加強稅源管理,堵塞征管漏洞,確保均衡入庫,我們根據本局情況,把年稅收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的稅源均作為了重點稅源管理,切實加強日常跟蹤、分析和監控,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稅源管理體制。現結合*市地方稅務局直屬局兩年多來重點稅源分析監控工作的實踐,就如何加強重點稅源管理作一些探討。

一、加強重點稅源分析監控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是全面征管與重點管理相統籌。在抓好各種稅源管理確保組織收入工作健康有序開展的基礎上,加大對交通運輸、通信業、房地產業等重點行業的監控力度,定期到納稅戶實地了解情況,掌握其經營狀況和收入、成本、價格、利潤等財務情況,強化日常管理。二是分類管理與強化評估相統籌。加強稅源監控管理,實行企業分類管理辦法,利用數據集中和“一戶式”信息管理優勢,對納稅人當期涉稅指標與歷史指標縱向比對、同行業納稅人涉稅指標橫向比對,全面推進納稅評估,客觀判斷納稅人申報真實性和準確性。三是嚴格執法與重點幫扶相統籌。各相關科室要在對重點稅源的監控過程中嚴格貫徹落實《征管法》及相關稅種法律法規,認真做好宣傳輔導和稅收優惠事項的審核報批工作,符合稅收優惠條件的納稅人,及時給予審批;不符合減免條件的納稅人,取消享受稅收優惠的資格,確保減免稅適用政策準確、程式規範,全面提升稅收征管水平。四是最佳化服務與幫困減負相統籌。要求管理員對重點企業管理服務做到“三有三不”,即:“政策輔導有記錄、問題諮詢有解答、困難申請有落實”;能一次辦完的不讓納稅人多次辦,稅務機關內部能夠收集加工的數據信息不讓納稅人重複報,稅務機關能負擔的征納費用不增加納稅人負擔。以分析為推動,促進稅收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五是事前分析與事中、事後監控相統籌。凡進入重點稅源名單的納稅人,明確專人負責,按戶建立稅源監控信息庫,相關信息隨時了解及時更新;稅收管理人員經常性地深入重點稅源企業,了解和掌握經營情況,並對企業同期相比增減幅度異常、大起大落的情況及時分析原因,制定工作預案,以保證稅源監控的最終實效。*年,我們通過對年納稅10萬元以上138戶重點稅源的監控管理,徵收入庫稅款2.155億元;今年前10個月, 通過對年納稅10萬元以上117戶重點稅源的管理,徵收入庫稅款2.492億元,起到了保證均衡入庫穩定稅收任務的重要作用。同時,加強重點稅源分析監控,一是有利於科學合理地對各科稅收計畫進行調整分配,確保經濟與稅收的良性循環。二是有利於發揮部門優勢,為政府決策提供真實依據。三是有利於及時發現問題,加強稅收薄弱環節和小稅種的管理。四是有利於依法治稅,公平稅負,保護納稅人的合法權益。

二、重點稅源分析監控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重點稅源分析監控尚未實現各部門的優勢組合上下聯動

現今重點稅源分析監控工作主要歸計財科負責,由於缺少及時的信息交換和協同制度,在實際工作中往往形成管理部門催報催繳、徵收部門審核徵收、計財部門負責填報三頭不見面的局面,造成重點稅源監控人員不能及時、準確、直接地掌握企業經營情況和稅源變化,而將稅收入庫情況的統計分析當作稅源監控工作來做,就數字論數字進行事後分析,而對其入庫數據的合理性、實際稅源規模等情況並不十分清楚,對征管工作中的薄弱環節和漏洞也不能及早發現,因此,很難達到對重點稅源實施全面監控的目的。

(二)重點稅源分析監控的標準缺乏科學性全面性

當前重點稅源戶認定基本採取以年納稅額作為認定標準,這種認定標準雖能保證監控的收入額足夠高,但企業上年度納稅額僅是一項歷史和靜態的數據,無法反映今後的發展變化趨勢,另外採取以年納稅額為標準無法確保監控的行業、類型面足夠廣,不能全面反映整體的稅源結構特點,勢必會形成重點稅源變化同整體稅源變化脫節甚至背離的現象。

(三)重點稅源分析監控基礎數據的真實性、價值性有待提升

目前,計財部門對重點稅源信息的掌握主要依靠徵收部門傳遞的企業的數據、信息,對稅源的掌握只能停留在納稅人所提供的稅務登記資料、納稅申報資料以及企業財務報表等有限的靜態基礎資料上,由於企業財務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報表漏填、缺項或邏輯錯誤時有發生,而且有的納稅人反映的財務狀況也不真實,加上對企業的發展前景、發展規模等最具征管監控價值的動態資料掌握不全,缺乏全程動態監控機制,無法及時、準確地掌握稅源信息及經營動向,直接影響了稅源監控的質量和效率。

(四)計算機技術在重點稅源分析監控工作中的套用需要擴大

儘管近年來各級稅務機關不斷加大了對計算機硬體的投入,實現了從納稅登記、稅款徵收到稅款劃解全過程的計算機管理,但信息化套用水平仍然不高,重點稅源監控手段基本上仍停留在手工操作和人工管理上,計算機運用的網路化水平較低,沒有與銀行、財政、工商、企業等部門做到橫向聯網,未能實現信息共享;計算機的智慧型化水平也較低,系統信息傳遞、資料查詢等工作尚處於“原始”階段,信息處理分散,不能適應納稅人在資訊時代經營業務迅速變化和轉移的流動性和隱蔽性,導致稅源監控的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