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職工思想狀況的調查與思考

一是矛盾心理。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職工的心理活動也比以前更活躍和複雜。大量的社會現象、大力度的改革對職工的心理影響也越來越大。目前,在職工中因工作、生活、婚戀、家庭、經濟、人際關係等問題,都會產生許多心理矛盾。在對待改革的態度上,有些職工盼改革、怕改革,產生既盼又怕的矛盾心理;在利益分配上他們既厭惡"大鍋飯",又怕打碎"大鍋飯"去承擔風險;在用工上,他們既想參與競爭,又怕在競爭中被淘汰等。職工的心理壓力加大了,他們必須要面臨各種風險壓力、期待壓力和情感壓力。以前工作的穩定性和優越性給職工以極大的安全感,而今,心理上的安全感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風險。

二是失衡心理。由於新舊體制同時並存,發展極不平衡。有些改革、方針、政策和措施尚未完全配套,使職工心理"落差"較大,造成心理失衡。一些職工感到,改革總是以犧牲職工的利益為代價,於是就有人認為改革越深化,職工的地位越下降。儘管中央一再強調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辦企業,尊重職工的主人翁地位,但落實到基層就顯得蒼白無力了。職工的心理失衡同社會和企業的急劇變化有著密切的關係。特別是面對社會的~現象,許多職工表現出了一種消極的思想趨向,如用民謠作為載體來發泄其不滿的情緒。職工對深化改革過程中部分企業領導幹部以權謀私、藉機斂財的現象深惡痛絕。在國企改革的過程中,部分企業職工生活受到了很大衝擊,承受著來自經濟和心理上的雙重壓力。由於客觀條件與主觀的願望的反差太大,造成職工的思想活動向極端發展。一些職工認為煤礦企業職工收入偏低,經濟地位下降,同時,也感到政治地位的降低。部分職工認為國家在制定政策時往往忽視了企業職工的利益,醫療改革、住房改革、教育改革無一不在加重企業職工的負擔,產業工人付出的改革成本過高,這也是造成職工心理失衡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是懷舊心理。煤炭企業進入市場後,由於供大於求,煤炭銷售難、貨款回收難、職工開資難,企

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確實有相當一部分企業職工不能正常開資,企業的生產不能正常運行。在這種情況下職工思想和行為上出現的短期化傾向也就在所難免。個別職工可能就會產生越改革越不如從前的心理。一位老工人曾直言?quot;改革力度越來越大,工資拖欠越來越多,職工生活越來越差。"也有個別職工對國企三年脫困的信心不足,看不出國企改革的亮點,甚至有人把企業改制說成是"企業換牌子、領導換帽子、工人掏票子"。

四是自卑心理。一些職工的主人翁自豪感隨經濟地位的變化而失落。部分職工的自卑感、壓抑感代替了往日的光榮感和自豪感。在五六十年代,煤礦工人的自豪感和榮譽感很強,他們會為自己是一名煤礦工人而感到無上榮光,但進入市場經濟以後,煤炭行業的職工收入遠遠落後於其它行業,於是,一些工人就感到在煤炭企業工作是進錯了門,在同其它好的企業相比時,他們的自卑心理相當嚴重,再加上市場經濟就是以效益論英雄,對虧損企業的職工可以說是不屑一顧。煤礦職工也就難免會有一種自愧不如的感覺了。ノ迨且覽敵睦懟T謚骯げ生自卑心理的同時,也有一部分職工存在著依賴心理。煤炭企業受計畫經濟體制的束縛是十分嚴重的,大一統的觀念較強,長期受"計畫等上級下達,村料靠上級供應,銷售靠上級統包"的影響。"等靠要"思想嚴重,一切依賴國家,一切依賴上級。一遇到困難就找主管部門和上級領導,事事找上級靠國家。特別是一些資源衰竭礦井的幹部和職工放不下企業的架子,靠國家貸款,靠政府扶貧。以?quot;大鍋飯"都已成"大鍋湯"了可還不積極地去尋找出路,至今還有一部分職工仍然認為自己進了煤礦的門就是國家的人,企業就要管他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