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讀書筆記4篇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

吳敬梓出生在一個高官家庭,但是家庭的不斷衰敗和自己的揮霍,家況成下降態勢。在這一路上,他目睹了許多從士林上層到貧民百姓的各色人士,飽嘗了世間的辛酸和炎涼。他被視為遊戲人生的敗家子。但是他始終保留著一顆充滿正義感和社會使命感的心,《儒林外史》用了他人生最後的20年世間寫成。這部看似充滿戲言的描寫世間醜態的書,其實懷著改良世界的用心。雖然改良社會的想法最終破滅了,但是書中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一個個故事,卻真實反映了康乾時期官場、士林之間的腐敗和醜惡,鞭撻了世間的不平和官員的醜陋行徑,有著警世的作用,被魯迅稱作一部“偉大”的書。

《儒林外史》中,刻畫了200多個人物,無論是貪贓枉法的官員、迂腐的秀才、不知廉恥的社會蛀蟲、行為特異的民間人士,還是平明市井的百姓,都刻畫得充滿個性色彩,並不“刻板化”,而是有著十足的個性刻畫,顯得栩栩如生。無論是因為一朝中舉而發瘋發狂的可笑的范進,還是從一個樸實青年變為衣冠禽獸的匡超人,還是讓女兒殉節又失聲哭泣的窮秀才王玉輝,還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官員,在吳敬梓的筆下,都栩栩如生,記錄了當時世間的種種令人震驚的醜惡和腐敗,也預示著清政府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衰敗和罪惡。

中國的科舉制度,自隋朝開始,一時確實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在漫長的封建歷史中,尤其是明代以後,逐漸以八股文等束縛人的思想,科舉成為了統治者禁錮愚化人民的重要手段。在封建社會中,文人拋棄了儒家“修身治國”的高遠理想,學習知識的目的就是為了在科舉考試中求得一席官位,升官發財。時間長了,科舉選官制度就成為了貪污腐敗的巢穴,滋養了一批又一批殘害人民的蛀蟲。人的思想漸漸地被異化。從先秦以來,學術界和有志分子就積極探索人生宇宙真諦、在魏晉時代,嵇康等人“越名教而任自然”,也追尋世間的公理,唐時代為國建功立業的高歌激昂,這些,無不閃爍著積極的為國為民和探求真理的思想。而到了明清時代,中國閉關鎖國,在西方走向資本主義時代的時候,中國的封建統治反而進一步加強。為了禁錮人們的思想,八股制的科舉制度成為了束縛文化人思維的最好武器。在這種毫無生氣毫無意義的知識的薰陶下,一批批的愚儒如范進的人產生了。哪怕在康乾“盛世”,社會上這樣的醜惡姿態仍然比比皆是,《儒林外史》以一個清醒的眼光為我們記錄和揭露了著一切。

中國開始落後於西方,始於明清。之所以落後這么多,之所以在清末被西方所宰割,一個千年大國,曾是世界文明中心的大國,幾乎滅國,直至今日仍在各方面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跟明清幾代的黑暗歷史是分不開的。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如果人們都是在做一些毫無益處的爾虞我詐、道德淪喪,真理盡失,不求上進,這樣的社會是不會前進,只會倒退的。《儒林外史》像是一部錄像帶,為我們記錄下了當時的一切,揭示了中國落後衰敗的答案,其資料和批判意義是十分重大的。

在晚清這樣的封建社會裡,人心不古,社會醜惡敗陋。但是也有少數的有些許清醒意識的人存在。比如書中的“四大奇人”,他們還保留著些許道德。但是他們的力量在封建統治前又是多么的薄弱。這些“奇人”有著正直的意識,卻又是現實中最為落魄的人。而那些升官發財錦衣玉食的人,卻恰恰是最缺德的人。而這一片顛倒荒唐的醜惡社會中,也有一些點滴的良知,這些良知在現在看來是多么的珍貴讓人唏噓啊。

在那個年代,吳敬梓也曾尋找過解決的出路,他曾經寄希望於一些士大夫,但是希望最終破滅了。究竟什麼才能救中國,,這個問題留給了近代的中國人,為了國家的存亡,文化的興衰、民族的血脈,一代代先烈拋頭顱撒熱血,終於共產黨以社會主義的方式迎來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初步繁榮。

離吳敬梓那個年代已經很遠,生活在這個時代是我們的幸福。但是強國興民的任務還任重道遠。無論是追求真理的學術界還是創造社會價值的人們,都不要忘記保留一份愛國的熱誠,一份對於社會的責任感。《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就是抱有這樣一份對於國家社會的責任感,才寫了這部經典的書。社會時代的進步,國家的富強,人民的幸福,跟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作為當代的大學生更要記住這一點,為國做貢獻不是一句空話。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

最近我讀了《儒林外史》這本書,我頗為喜歡。為什麼喜歡這本書呢?原因還是很多的!

《儒林外史》是中國四大諷刺小說之一,我之所以喜歡這本書還是緣於它給了人一種真實的感覺,在《儒林外史》的眾多人物大都有真人真事的影子。但作者卻又巧妙的把故事推向了前朝,避開了統制者殘酷的文獄,這是很有勇氣的。並且對於這本書的主題閒齋老人的《儒林外史序》又講的非常清楚:“其書以功名富貴為一篇之骨。有心艷功名富貴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貴而驕人鬧人者;有假託無意功名富貴自以為高被人看破恥笑者;乃終以辭卻功名富貴,品第最上一層為中流砥柱。”全書正是以反對科舉和功名富貴為中心抨擊當時的官僚制度,人倫關係以及整個社會風尚的,這是它獨特的亮點。

還有這本書中作者的創作意圖,人物形象都是清晰的,作者讚揚什麼反對什麼都用作品中的人物語言一一道了出來,一點也不做作。因為作者不喜歡做官所以在第一回“楔子”里就寫了王冕母親臨死時勸說兒子的話:“做官怕不是榮宗耀祖的!我看見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什麽好收場;況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禍來反為不美,我兒可聽我遺言,將來要娶妻生子,守著我的墳墓,不要出去做官我死了口眼也閉。”而匡超人的父親臨死時也有類似的遺言:“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緊的。”這些都體現出作者的坦蕩。

關於這本書的主旨是通過一個個的小故事講述出來的:比如王冕棄官隱居,匡超人的背棄遺訓混官場,周進對於仕途的情有獨鍾,范進中舉等等。我比較佩服王冕的身處誘惑時表現出來的堅定。唾棄匡超人、周進、范進等人的不知廉恥。

王冕是個農民出身的放牛娃,他憑藉聰明好學,不僅精通經史子集,還自學得到了畫荷花的絕招,但從來沒有邁進科舉的軌道,從不被功名富貴所連累,憑藉著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孝敬母親自食其力,當他得知朝廷要他出來做官時,他卻連夜逃到了會稽山隱居。因為他知道任何一個人,無論是什麼出身,一旦身登官位就身不由己了。不能有自己的思想與活動,只能做一名沒有靈魂的奴才了。他最終成了一個磊落瀟灑的人。

匡超人是一個敦厚樸實的貧苦孩子出身,由於對於仕途的追求背棄了父親的遺訓,一心貪圖功名不顧德行變成一個毒辣涼薄趨炎附勢的統制者的打手,終生痛苦沒了人樣。六十多歲的周進,因為未曾進學不得不卑躬屈節,忍著新進學的梅三相公的嘲笑,還替前朝新中的王舉人掃了一早晨的垃圾,到後來連教館的職位也給丟了,只得給商人記賬,還哭的死去活來最後商人給他捐了個監生,他竟沒了尊嚴爬到地上給他們磕頭說他們是在生父母做牛做馬也要報答。要知道那時商人地位何等低下而周進不顧一切卻恭維他們是多么可笑。還有范進,他是連考二十多次都不中的老童生,後來終於上榜了,發榜的那天家裡連米都沒了就抱著正下蛋的母雞到集上去賣了,當他的知中舉後拍手大笑歡喜的瘋了,直到挨了丈人胡屠戶的耳光才清醒過來,後來平步登天,還有許多人來奉承他,轉眼間房屋田產、奴僕丫鬟什麼都有了。

這裡的許多故事講述了清朝科舉制度腐敗、八股文考試弊端百出,可以請人代考,可以行賄,可以冒名頂替,書中也有這樣的描寫。當安東向升為安慶知府後,他到察院去考察童生時,看到那些童生有代筆的,有傳考卷的,有丟紙團、扔磚頭的,擠眉弄眼的,無所不為,甚至還有一個童生,借者出去方便的機會,走到土牆根前,竟把土牆挖了個洞,伸手要到外頭去接文章。這樣的環境能出什麼樣的人才官吏,又怎么能使清政府千秋萬代呢,這裡體現出了清滅亡的實質漏洞。

在這本書中作者筆下的人物無論是孝子還是逆子,無論是升官者還是罷官者,無論是翰林學士還是侍讀,都寫得形象逼真,美醜可見。這本書的語言也是很有藝術的,經常三言兩語就使人物“窮形盡相”。沒有藝術的語言便不是文學,文學應該是語言藝術的寶塔。它的任何部位都應閃爍著語言藝術的光澤,《儒林外傳》全然達到了這一標準。這本書的藝術結構很獨創,沒有貫穿始終的事件,沒有貫穿始終的人物,但卻有貫穿始終的思想。用功名富貴引出不同的各類人物,藉以否定了那時的科舉社會制度,並且批判了政府。

《儒林外史》不僅有豐富的深刻的思想,還有卓越獨特的藝術風格,通篇貫穿了“諷刺”藝術的技巧,它的諷刺藝術幾乎達到了超及古人,後無來者的地步。所以我更加喜歡這本書,它的語言藝術、文學藝術都是堪稱一流的。相信這本文學經典會一直傳承下去!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

最近我在看一本很有意思的小說——《儒林外史》,這是一位清朝時名叫吳敬梓的寫的一本諷刺當時官場的小說。我過去看得多的是國外名著,對中國的古典名著我總覺得難於看懂,所以興趣乏乏。拿起這本書是因為媽媽給我講的裡面的一個故事,吝嗇鬼嚴監生兩根燈芯的故事,這可比寫歐洲著名的吝嗇鬼葛朗台還要精闢,於是我就來了興趣,看起這本書來,雖說裡面的語言還是有一些搞不太清楚,但是我也從中國的古典文學中找到了樂趣。

《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的長篇諷刺小說。它把鋒芒射向社會,客觀地、寫實地寫秀才舉人、翰院名士、市井細民。由於吳敬梓具有高深的文學修養,又有豐富的社會閱歷,所以才能把那個時代寫深寫透。他把民間口語加以提煉,以樸素、幽默、本色的語言,寫科舉的腐朽黑暗,腐儒以及假名士的庸俗可笑,貪官污吏的刻薄可鄙,無不恰到好處,謔而不苛。在藝術結構上,它沒有貫穿到底的人物,而是分階段地展開,魯迅先生評為“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因亦娛心,使人刮目矣。”

這部小說最讓我不能釋手的是作者對人物入木三分的刻畫,媽媽曾用繪畫和我分析中國人和歐洲人的不同,如同中國的水墨山水和西洋人體油畫一樣,中國人講究的是意境、神韻,非常含蓄;而歐洲人追求的是人體結構、色彩的豐富與層次,很直白。中國人的小說中對人物的描繪也是如此。

《儒林外史》我已看完大部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三個人。第一位是小說開篇描寫了浙江諸暨縣的一個村子裡有一個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貧寒,他從小替人放牛,聰明穎悟,勤奮好學,他畫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並且他博覽群書,才華橫溢。他不願意接交朋友,更不願意求取功名利祿。縣令登門拜訪,他躲避不見,最後他逃往山中過起了隱姓埋名的生活。

第二位是一個考到五十多歲才中舉的秀才范進,范進中舉後的瘋癲模樣以及他岳父及鄉鄰在他中舉前後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這是大家所熟悉的,我這裡要說的是范進中舉後去拜訪一位知縣,范進所表現出來的偽善:“范進方才說道,‘先母見背,遵制丁憂。’湯知縣大驚,忙叫換去了吉服。拱進後堂,擺上酒來。……知縣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銀鑲杯箸。范進退前縮後的不舉杯箸,知縣不解其故。靜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這個杯箸。’知縣忙叫換去。換了一個磁杯,一雙象牙箸來,范進又不肯舉動。靜齋道,‘這個箸也不用。’隨即換了一雙白顏色竹子的來,方才罷了。知縣疑惑:‘他居喪如此盡禮,倘或不用葷酒,卻是不曾備辦。’落後看見他在燕窩碗裡揀了一個大蝦圓子送在嘴裡,方才放心。……”作者對范進和知縣,一個描寫其動作,一個描寫其心理,將范進虛偽的人格嘲諷得淋漓盡致。

范進與王冕對比,一個淡泊名利,早已看透了當官的險惡;一個為了能出人頭地,考到五十多歲才中舉。彰顯了不與官場同流合污的王冕人性的美好。

第三位就是我當初聽媽媽講的嚴監生,他愛財如命的守財奴形象早已深深刻入我的心中。整篇講嚴監生的文章中,雖然一個關於“吝嗇”的詞都沒寫,但是文章中卻處處隱藏著嚴監生的吝嗇。他病得飲食不進,臥床不起,奄奄一息,還念念不忘田裡要收早稻。他家中米爛糧倉,牛馬成行,可在平時豬肉也捨不得買一斤。最令人拍手叫絕得是嚴監生死後的場景,他臨死時還因為燈盞里多點了一根燈草,而遲遲不肯斷氣。雖然《歐也妮葛朗台》中也寫了葛朗台臨死時死死盯著金子,直到手中攥著金子後才斷氣。但是《儒林外史》似乎更勝一籌,一根燈草就令一個人遲遲不肯斷氣,此種情況真令人驚嘆。這讓我不得不感嘆《儒林外史》真是一部諷刺世間為功名利祿而奮不顧生的人的經典絕作。

《儒林外史》雖然寫的是明朝的科舉、官場,但是它對於當今社會仍有其價值。社會在前進,但仍有不少人信奉“拜金主義”,物慾橫流,一生都在追求名利,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歷史就是明鏡,而古典小說則是歷史的縮影。讀了《儒林外史》,我不僅為其寫實的風格以及精妙的人物刻畫所折服,從小說中體現出來的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也深深吸引了我。

我讀《儒林外史》如同在觀一幅中國水墨山水長軸,讀得越深入越了解它的文所表達內容的精闢,回味那一段動作描寫或一段對話,仍是無窮的韻味,這正是中國古典文學的妙處啊!

高中《儒林外史》讀書筆記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2) | 返回目錄

範文一

吳敬梓出生在一個高官家庭,但是家庭的不斷衰敗和自己的揮霍,家況成下降態勢。在這一路上,他目睹了許多從士林上層到貧民百姓的各色人士,飽嘗了世間的辛酸和炎涼。他被視為遊戲人生的敗家子。但是他始終保留著一顆充滿正義感和社會使命感的心,《儒林外史》用了他人生最後的20年世間寫成。這部看似充滿戲言的描寫世間醜態的書,其實懷著改良世界的用心。雖然改良社會的想法最終破滅了,但是書中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一個個故事,卻真實反映了康乾時期官場、士林之間的腐敗和醜惡,鞭撻了世間的不平和官員的醜陋行徑,有著警世的作用,被魯迅稱作一部“偉大”的書。

《儒林外史》中,刻畫了200多個人物,無論是貪贓枉法的官員、迂腐的秀才、不知廉恥的社會蛀蟲、行為特異的民間人士,還是平明市井的百姓,都刻畫得充滿個性色彩,並不“刻板化”,而是有著十足的個性刻畫,顯得栩栩如生。無論是因為一朝中舉而發瘋發狂的可笑的范進,還是從一個樸實青年變為衣冠禽獸的匡超人,還是讓女兒殉節又失聲哭泣的窮秀才王玉輝,還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官員,在吳敬梓的筆下,都栩栩如生,記錄了當時世間的種種令人震驚的醜惡和腐敗,也預示著清政府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衰敗和罪惡。

中國的科舉制度,自隋朝開始,一時確實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在漫長的封建歷史中,尤其是明代以後,逐漸以八股文等束縛人的思想,科舉成為了統治者禁錮愚化人民的重要手段。在封建社會中,文人拋棄了儒家“修身治國”的高遠理想,學習知識的目的就是為了在科舉考試中求得一席官位,升官發財。時間長了,科舉選官制度就成為了貪污腐敗的巢穴,滋養了一批又一批殘害人民的蛀蟲。人的思想漸漸地被異化。從先秦以來,學術界和有志分子就積極探索人生宇宙真諦、在魏晉時代,嵇康等人“越名教而任自然”,也追尋世間的公理,唐時代為國建功立業的高歌激昂,這些,無不閃爍著積極的為國為民和探求真理的思想。而到了明清時代,中國閉關鎖國,在西方走向資本主義時代的時候,中國的封建統治反而進一步加強。為了禁錮人們的思想,八股制的科舉制度成為了束縛文化人思維的最好武器。在這種毫無生氣毫無意義的知識的薰陶下,一批批的愚儒如范進的人產生了。哪怕在康乾“盛世”,社會上這樣的醜惡姿態仍然比比皆是,《儒林外史》以一個清醒的眼光為我們記錄和揭露了著一切。

中國開始落後於西方,始於明清。之所以落後這么多,之所以在清末被西方所宰割,一個千年大國,曾是世界文明中心的大國,幾乎滅國,直至今日仍在各方面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跟明清幾代的黑暗歷史是分不開的。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如果人們都是在做一些毫無益處的爾虞我詐、道德淪喪,真理盡失,不求上進,這樣的社會是不會前進,只會倒退的。《儒林外史》像是一部錄像帶,為我們記錄下了當時的一切,揭示了中國落後衰敗的答案,其資料和批判意義是十分重大的。

在晚清這樣的封建社會裡,人心不古,社會醜惡敗陋。但是也有少數的有些許清醒意識的人存在。比如書中的“四大奇人”,他們還保留著些許道德。但是他們的力量在封建統治前又是多么的薄弱。這些“奇人”有著正直的意識,卻又是現實中最為落魄的人。而那些升官發財錦衣玉食的人,卻恰恰是最缺德的人。而這一片顛倒荒唐的醜惡社會中,也有一些點滴的良知,這些良知在現在看來是多么的珍貴讓人唏噓啊。

在那個年代,吳敬梓也曾尋找過解決的出路,他曾經寄希望於一些士大夫,但是希望最終破滅了。究竟什麼才能救中國,這個問題留給了近代的中國人,為了國家的存亡,文化的興衰、民族的血脈,一代代先烈拋頭顱撒熱血,終於共產黨以社會主義的方式迎來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初步繁榮。

離吳敬梓那個年代已經很遠,生活在這個時代是我們的幸福。但是強國興民的任務還任重道遠。無論是追求真理的學術界還是創造社會價值的人們,都不要忘記保留一份愛國的熱誠,一份對於社會的責任感。《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就是抱有這樣一份對於國家社會的責任感,才寫了這部經典的書。社會時代的進步,國家的富強,人民的幸福,跟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作為當代的大學生更要記住這一點,為國做貢獻不是一句空話。

範文二

最近我在看一本很有意思的小說——《儒林外史》,這是一位清朝時名叫吳敬梓的寫的一本諷刺當時官場的小說。我過去看得多的是國外名著,對中國的古典名著我總覺得難於看懂,所以興趣乏乏。拿起這本書是因為媽媽給我講的裡面的一個故事,吝嗇鬼嚴監生兩根燈芯的故事,這可比寫歐洲著名的吝嗇鬼葛朗台還要精闢,於是我就來了興趣,看起這本書來,雖說裡面的語言還是有一些搞不太清楚,但是我也從中國的古典文學中找到了樂趣。

《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的長篇諷刺小說。它把鋒芒射向社會,客觀地、寫實地寫秀才舉人、翰院名士、市井細民。由於吳敬梓具有高深的文學修養,又有豐富的社會閱歷,所以才能把那個時代寫深寫透。他把民間口語加以提煉,以樸素、幽默、本色的語言,寫科舉的腐朽黑暗,腐儒以及假名士的庸俗可笑,貪官污吏的刻薄可鄙,無不恰到好處,謔而不苛。在藝術結構上,它沒有貫穿到底的人物,而是分階段地展開,魯迅先生評為“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因亦娛心,使人刮目矣。”

這部小說最讓我不能釋手的是作者對人物入木三分的刻畫,媽媽曾用繪畫和我分析中國人和歐洲人的不同,如同中國的水墨山水和西洋人體油畫一樣,中國人講究的是意境、神韻,非常含蓄;而歐洲人追求的是人體結構、色彩的豐富與層次,很直白。中國人的小說中對人物的描繪也是如此。

《儒林外史》我已看完大部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三個人。第一位是小說開篇描寫了浙江諸暨縣的一個村子裡有一個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貧寒,他從小替人放牛,聰明穎悟,勤奮好學,他畫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並且他博覽群書,才華橫溢。他不願意接交朋友,更不願意求取功名利祿。縣令登門拜訪,他躲避不見,最後他逃往山中過起了隱姓埋名的生活。

第二位是一個考到五十多歲才中舉的秀才范進,范進中舉後的瘋癲模樣以及他岳父及鄉鄰在他中舉前後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這是大家所熟悉的,我這裡要說的是范進中舉後去拜訪一位知縣,范進所表現出來的偽善:“范進方才說道,‘先母見背,遵制丁憂。’湯知縣大驚,忙叫換去了吉服。拱進後堂,擺上酒來。……知縣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銀鑲杯箸。范進退前縮後的不舉杯箸,知縣不解其故。靜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這個杯箸。’知縣忙叫換去。換了一個磁杯,一雙象牙箸來,范進又不肯舉動。靜齋道,‘這個箸也不用。’隨即換了一雙白顏色竹子的來,方才罷了。知縣疑惑:‘他居喪如此盡禮,倘或不用葷酒,卻是不曾備辦。’落後看見他在燕窩碗裡揀了一個大蝦圓子送在嘴裡,方才放心。……”作者對范進和知縣,一個描寫其動作,一個描寫其心理,將范進虛偽的人格嘲諷得淋漓盡致。

范進與王冕對比,一個淡泊名利,早已看透了當官的險惡;一個為了能出人頭地,考到五十多歲才中舉。彰顯了不與官場同流合污的王冕人性的美好。

第三位就是我當初聽媽媽講的嚴監生,他愛財如命的守財奴形象早已深深刻入我的心中。整篇講嚴監生的文章中,雖然一個關於“吝嗇”的詞都沒寫,但是文章中卻處處隱藏著嚴監生的吝嗇。他病得飲食不進,臥床不起,奄奄一息,還念念不忘田裡要收早稻。他家中米爛糧倉,牛馬成行,可在平時豬肉也捨不得買一斤。最令人拍手叫絕得是嚴監生死後的場景,他臨死時還因為燈盞里多點了一根燈草,而遲遲不肯斷氣。雖然《歐也妮葛朗台》中也寫了葛朗台臨死時死死盯著金子,直到手中攥著金子後才斷氣。但是《儒林外史》似乎更勝一籌,一根燈草就令一個人遲遲不肯斷氣,此種情況真令人驚嘆。這讓我不得不感嘆《儒林外史》真是一部諷刺世間為功名利祿而奮不顧生的人的經典絕作。

《儒林外史》雖然寫的是明朝的科舉、官場,但是它對於當今社會仍有其價值。社會在前進,但仍有不少人信奉“拜金主義”,物慾橫流,一生都在追求名利,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歷史就是明鏡,而古典小說則是歷史的縮影。讀了《儒林外史》,我不僅為其寫實的風格以及精妙的人物刻畫所折服,從小說中體現出來的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也深深吸引了我。

我讀《儒林外史》如同在觀一幅中國水墨山水長軸,讀得越深入越了解它的文所表達內容的精闢,回味那一段動作描寫或一段對話,仍是無窮的韻味,這正是中國古典文學的妙處啊!

《儒林外史》國中生讀書筆記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3) | 返回目錄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

似蝴蝶在花叢飛舞,在萬叢中尋找芬芳,美麗的花朵。我在這個假期,尋找著適合的書籍來閱讀,而我閱讀了這本《儒林外史》。作家吳敬梓向我們概述了一篇諷刺意義的小說,諷刺了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毒害,當時因熱衷功名富貴而造成的極端虛偽、惡劣的社會風習;刻畫了一個個生動形象,栩栩如生的人物,而不愧被魯迅先生評為“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這是儒林外史的開頭,卻是整個文章的中心。當我初讀此書時,第一句看到的便是這句話,當時我卻百思不得其解,並不明白這句話的含義,也不知道《儒林外史》故事與這句話有什麼關係,於是沒有去在意,而看到後面,為了財富,為了金錢,讀書人們可以廢寢忘食地讀書。可以從黑髮垂髫考到白髮蒼蒼: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梁灝,花白鬍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儒林外史》的這些人為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當時那腐朽的封建科舉的害人的制度,迫使著讀書人們為享有巨大特權而誘使他們一心去追求名利。是啊,富貴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見了功名,便舍著性命去求它,等得到之後,又味同嚼蠟。自古及今,哪一個能看破?

當然,“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渾濁我獨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沒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從小就因為家境貧寒而為鄰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舊博覽群書,更自學成為了畫沒骨花卉的名筆。此後,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縣財主都來索畫。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徵聘王冕出來做官,,他卻隱居在會稽山。後人提到王冕時,常常稱其為王參軍。但王冕何曾做過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為所動,也只有王冕這些儒林中的鳳毛鱗角了。

讀了之後,我自己都有些迷惑了,讀書為的到底是什麼?現在我們在國小學習、讀書,將來還有國中,高中,大學…學海無涯,但是當別有有時問我:“你讀書學習到底為的什麼呢?”我卻啞口無言。但是我知道,我們可不能一概地去追求名利,金錢,如同過去那腐敗的封建教會一般。想想現在社會,儘管並無過去的迂腐,但是,依舊有那么多學生為了一些考試夜以繼日地學習,有些考上的興奮至發瘋,有些考不上的甚至跳樓自殺!很多人拿著文憑“大吃大喝”,我想這就是《儒林外史》所要諷刺的吧。我們現在是國小生,也許並沒有那樣為了功名而瘋狂地學習,但是,當陷入迷途之後也許就會後悔莫及吧。

我想,當我讀完這本書,我們不僅應該為封建社會的墮落而感到可笑,更應該明確我們讀書的目的。學海無涯苦作舟,在知識的世界裡去探索,而不一概為名利與富貴而讀書。我們應該學習王冕,學習他潔身自好,不畏權貴的品質,學習他在大富大貴面前,選擇隱居而不去享受。在這本書中,我得到了這樣的感悟。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

《儒林外史》這部小說任用詼諧幽默而又筆觸尖銳的文描述元末明初的一段考場官場趣事。故事的主人公多為民間士林人士。通過對許多民間正直儒士的傾贊和對腐朽政客的鞭棘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和對改變如此灰暗世界的期望。小說開篇描寫了浙江諸暨縣的一個村子裡有一個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貧寒,他從小替人放牛,聰明穎悟,勤奮好學,他畫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並且他博覽群書,才華橫溢。他不願意接交朋友,更不願意求取功名利祿。縣令登門拜訪,他躲避不見;朱元璋授他“咨議參軍”的職務,他也不接受,心甘情願的逃往會稽山中,去過隱姓埋名的生活。

本書中更生動地批判了科舉制度造就了一批社會蛀蟲,他們毒害著整個社會。如溫州府的樂清縣有一農家子弟叫匡超人,他本來樸實敦厚。為了贍養父母,他外出做小買賣,流落杭州。後來遇上了選印八股文的馬二先生。馬二先生贈給他十兩銀子,勸他讀書上進。匡超人回家後,一面做小買賣,一面用功讀八股文,很快他就得到了李知縣的賞識,被提拔考上了秀才。為追求更高的功名利祿,他更加刻苦學寫八股文。不料知縣出了事,為避免被牽累,他逃到到杭州。在這裡,他結識了冒充名士的頭巾店老闆景蘭江和衙門裡當吏員的潘三爺,學會了代人應考、包攬訟詞的本領。又因馬二先生的關係,他成了八股文的“選家”,並吹噓印出了95本八股文選本,人人爭著購買,五省讀書的人,家家都在書案上供著“先儒匡子之神位”。不久,那個曾提拔過他的李知縣被平了反,升為京官,匡超人也就跟著去了京城,為了巴結權貴,他拋妻棄子去做了恩師的外甥女婿,他的妻子在貧困潦倒中死在家鄉。這時,幫助過他的潘三爺入了獄,匡超人怕影響自己的名聲和前程,竟同潘三爺斷絕了關係,甚至看也不肯去看一下。對曾經幫助過他的馬二先生他不僅不感恩圖報,還妄加誹謗嘲笑,完全墮落成了出賣靈魂的衣冠禽獸。

書中還列舉了“范進中舉”的事例:明朝老童生范進科舉考試屢試不中,直到54歲才考中秀才,後又考取進士。范進中舉之前在家裡倍受冷眼,妻子對他呼西喚東,老丈人對他更是百般呵斥。當范進一家正在為揭不開鍋,等著賣雞換米而發愁時,傳來范進中舉的喜報,范進從集上被找了回來,知道喜訊後,他高興得發了瘋。好在他的老丈人胡屠戶給了他一耳光,才打醒了他,治好了這場瘋病。轉眼功夫,范進時來運轉,不僅有了錢、米、房子,而且奴僕、丫環也有了。范進母親見此歡喜得一下子胸口接不上氣,竟一命歸了西天。胡屠戶也一反常態,

一卷《儒林外史》,道盡了百年士林的風雲雨雪,辛酸苦嘆。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

《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長篇諷刺小說,作者吳敬梓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極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舉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讀書人靈魂的玷污、人格的墮落。在這部蔑視一意功名富貴的讀書人的著作中,沒有貫穿全書的中心人物和情節,但科舉制度的腐敗這一中心思想卻將各個人物與自成段落的故事串接起來,構成了一幅有內在關聯的民間士林百態圖。

《儒林外史》開篇描寫了諸暨縣一個鄉村少年王冕,因家境貧寒,自小替秦老放牛,但他卻勤奮好學,用每日攢下的點心錢買書看。由於王冕聰明勤勉,又博覽群書,還畫得一手好荷花,不到二十歲,便成了縣內的名人。他不願意求取功名利祿,縣令登門拜訪,他躲避不見;朱元璋授他咨議參軍之職,他也不接受。王冕怕再有人聘他做官,就逃到會稽山中,過著隱居的生活。像這樣淡泊名利的讀書人,在作者生活的年代真是少之又少,因此作者對王冕大加讚賞。

諷刺鞭笞科舉制度的烏煙瘴氣和只為名利的讀書人才是本書的主鏇律。老童生范進科舉考試屢次不中,在家中倍受冷眼,丈人胡屠戶更是對他百般呵斥。范進去鄉試,因沒有盤費,與丈人商議,怎料被胡屠戶罵了個狗血淋頭,說他是“癩蛤蟆想吃起天鵝肉”,還說他“養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老婆是正經”,把范進罵得“摸門不著”。到出榜那天,家中正值無米,母親讓范進抱母雞上集市賣了換米。這時傳來范進中舉的喜報,范進從集市上被找了回來,得知訊息後,竟然高興得瘋了。還是他的老丈人胡屠戶一巴掌打醒了他,治好了瘋病。轉眼的工夫,范進時來運轉,財源廣進,連胡屠戶也一反常態,稱他為“文曲星”,稱讚他“才學又高,品貌又好”。這個故事極力諷刺了范進對功名的極度渴望和胡屠戶那趨炎附勢、“變色龍”的性格特徵。

在《儒林外史》中,還塑造了很多同范進一樣的鮮活的人物形象,如打著官府旗號讓大家把錢財交公的王惠,再如為功名不擇手段,恩將仇報,拋妻棄子的匡超人……其實他們都是腐朽的科舉制度的受害者呀!

“學而優則仕”這句話泯沒了多少讀書人的良知!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機鋒所向,尤在士林”。現實生活中,雖沒有人因中了舉人而瘋瘋癲癲,但卻有人為了考取博士、碩士而不擇手段;雖沒有人仗著學識換來的權勢蠻橫鄉里,但卻有人賣弄自己的知識換取財富。周恩來曾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們學習不該為了名利,而是為了祖國將來的繁榮富強。

國中生《儒林外史》讀書筆記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4) | 返回目錄

篇一

最近我在看一本很有意思的小說——《儒林外史》,這是一位清朝時名叫吳敬梓的寫的一本諷刺當時官場的小說。我過去看得多的是國外名著,對中國的古典名著我總覺得難於看懂,所以興趣乏乏。拿起這本書是因為媽媽給我講的裡面的一個故事,吝嗇鬼嚴監生兩根燈芯的故事,這可比寫歐洲著名的吝嗇鬼葛朗台還要精闢,於是我就來了興趣,看起這本書來,雖說裡面的語言還是有一些搞不太清楚,但是我也從中國的古典文學中找到了樂趣。

《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的長篇諷刺小說。它把鋒芒射向社會,客觀地、寫實地寫秀才舉人、翰院名士、市井細民。由於吳敬梓具有高深的文學修養,又有豐富的社會閱歷,所以才能把那個時代寫深寫透。他把民間口語加以提煉,以樸素、幽默、本色的語言,寫科舉的腐朽黑暗,腐儒以及假名士的庸俗可笑,貪官污吏的刻薄可鄙,無不恰到好處,謔而不苛。在藝術結構上,它沒有貫穿到底的人物,而是分階段地展開,魯迅先生評為“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因亦娛心,使人刮目矣。”

這部小說最讓我不能釋手的是作者對人物入木三分的刻畫,媽媽曾用繪畫和我分析中國人和歐洲人的不同,如同中國的水墨山水和西洋人體油畫一樣,中國人講究的是意境、神韻,非常含蓄;而歐洲人追求的是人體結構、色彩的豐富與層次,很直白。中國人的小說中對人物的描繪也是如此。

《儒林外史》我已看完大部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三個人。第一位是小說開篇描寫了浙江諸暨縣的一個村子裡有一個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貧寒,他從小替人放牛,聰明穎悟,勤奮好學,他畫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並且他博覽群書,才華橫溢。他不願意接交朋友,更不願意求取功名利祿。縣令登門拜訪,他躲避不見,最後他逃往山中過起了隱姓埋名的生活。

第二位是一個考到五十多歲才中舉的秀才范進,范進中舉後的瘋癲模樣以及他岳父及鄉鄰在他中舉前後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這是大家所熟悉的,我這裡要說的是范進中舉後去拜訪一位知縣,范進所表現出來的偽善:“范進方才說道,‘先母見背,遵制丁憂。’湯知縣大驚,忙叫換去了吉服。拱進後堂,擺上酒來。……知縣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銀鑲杯箸。范進退前縮後的不舉杯箸,知縣不解其故。靜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這個杯箸。’知縣忙叫換去。換了一個磁杯,一雙象牙箸來,范進又不肯舉動。靜齋道,‘這個箸也不用。’隨即換了一雙白顏色竹子的來,方才罷了。知縣疑惑:‘他居喪如此盡禮,倘或不用葷酒,卻是不曾備辦。’落後看見他在燕窩碗裡揀了一個大蝦圓子送在嘴裡,方才放心。……”作者對范進和知縣,一個描寫其動作,一個描寫其心理,將范進虛偽的人格嘲諷得淋漓盡致。

范進與王冕對比,一個淡泊名利,早已看透了當官的險惡;一個為了能出人頭地,考到五十多歲才中舉。彰顯了不與官場同流合污的王冕人性的美好。

第三位就是我當初聽媽媽講的嚴監生,他愛財如命的守財奴形象早已深深刻入我的心中。整篇講嚴監生的文章中,雖然一個關於“吝嗇”的詞都沒寫,但是文章中卻處處隱藏著嚴監生的吝嗇。他病得飲食不進,臥床不起,奄奄一息,還念念不忘田裡要收早稻。他家中米爛糧倉,牛馬成行,可在平時豬肉也捨不得買一斤。最令人拍手叫絕得是嚴監生死後的場景,他臨死時還因為燈盞里多點了一根燈草,而遲遲不肯斷氣。雖然《歐也妮葛朗台》中也寫了葛朗台臨死時死死盯著金子,直到手中攥著金子後才斷氣。但是《儒林外史》似乎更勝一籌,一根燈草就令一個人遲遲不肯斷氣,此種情況真令人驚嘆。這讓我不得不感嘆《儒林外史》真是一部諷刺世間為功名利祿而奮不顧生的人的經典絕作。

《儒林外史》雖然寫的是明朝的科舉、官場,但是它對於當今社會仍有其價值。社會在前進,但仍有不少人信奉“拜金主義”,物慾橫流,一生都在追求名利,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歷史就是明鏡,而古典小說則是歷史的縮影。讀了《儒林外史》,我不僅為其寫實的風格以及精妙的人物刻畫所折服,從小說中體現出來的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也深深吸引了我。

我讀《儒林外史》如同在觀一幅中國水墨山水長軸,讀得越深入越了解它的文所表達內容的精闢,回味那一段動作描寫或一段對話,仍是無窮的韻味,這正是中國古典文學的妙處啊!

篇二

最近我讀了《儒林外史》這本書,我頗為喜歡。為什麼喜歡這本書呢?原因還是很多的!

《儒林外史》是中國四大諷刺小說之一,我之所以喜歡這本書還是緣於它給了人一種真實的感覺,在《儒林外史》的眾多人物大都有真人真事的影子。但作者卻又巧妙的把故事推向了前朝,避開了統制者殘酷的文獄,這是很有勇氣的。並且對於這本書的主題閒齋老人的《儒林外史序》又講的非常清楚:“其書以功名富貴為一篇之骨。有心艷功名富貴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貴而驕人鬧人者;有假託無意功名富貴自以為高被人看破恥笑者;乃終以辭卻功名富貴,品第最上一層為中流砥柱。”全書正是以反對科舉和功名富貴為中心抨擊當時的官僚制度,人倫關係以及整個社會風尚的,這是它獨特的亮點。

還有這本書中作者的創作意圖,人物形象都是清晰的,作者讚揚什麼反對什麼都用作品中的人物語言一一道了出來,一點也不做作。因為作者不喜歡做官所以在第一回“楔子”里就寫了王冕母親臨死時勸說兒子的話:“做官怕不是榮宗耀祖的!我看見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什麽好收場;況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禍來反為不美,我兒可聽我遺言,將來要娶妻生子,守著我的墳墓,不要出去做官我死了口眼也閉。”而匡超人的父親臨死時也有類似的遺言:“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緊的。”這些都體現出作者的坦蕩。

關於這本書的主旨是通過一個個的小故事講述出來的:比如王冕棄官隱居,匡超人的背棄遺訓混官場,周進對於仕途的情有獨鍾,范進中舉等等。我比較佩服王冕的身處誘惑時表現出來的堅定。唾棄匡超人、周進、范進等人的不知廉恥。

王冕是個農民出身的放牛娃,他憑藉聰明好學,不僅精通經史子集,還自學得到了畫荷花的絕招,但從來沒有邁進科舉的軌道,從不被功名富貴所連累,憑藉著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孝敬母親自食其力,當他得知朝廷要他出來做官時,他卻連夜逃到了會稽山隱居。因為他知道任何一個人,無論是什麼出身,一旦身登官位就身不由己了。不能有自己的思想與活動,只能做一名沒有靈魂的奴才了。他最終成了一個磊落瀟灑的人。

匡超人是一個敦厚樸實的貧苦孩子出身,由於對於仕途的追求背棄了父親的遺訓,一心貪圖功名不顧德行變成一個毒辣涼薄趨炎附勢的統制者的打手,終生痛苦沒了人樣。六十多歲的周進,因為未曾進學不得不卑躬屈節,忍著新進學的梅三相公的嘲笑,還替前朝新中的王舉人掃了一早晨的垃圾,到後來連教館的職位也給丟了,只得給商人記賬,還哭的死去活來最後商人給他捐了個監生,他竟沒了尊嚴爬到地上給他們磕頭說他們是在生父母做牛做馬也要報答。要知道那時商人地位何等低下而周進不顧一切卻恭維他們是多么可笑。還有范進,他是連考二十多次都不中的老童生,後來終於上榜了,發榜的那天家裡連米都沒了就抱著正下蛋的母雞到集上去賣了,當他的知中舉後拍手大笑歡喜的瘋了,直到挨了丈人胡屠戶的耳光才清醒過來,後來平步登天,還有許多人來奉承他,轉眼間房屋田產、奴僕丫鬟什麼都有了。

這裡的許多故事講述了清朝科舉制度腐敗、八股文考試弊端百出,可以請人代考,可以行賄,可以冒名頂替,書中也有這樣的描寫。當安東向升為安慶知府後,他到察院去考察童生時,看到那些童生有代筆的,有傳考卷的,有丟紙團、扔磚頭的,擠眉弄眼的,無所不為,甚至還有一個童生,借者出去方便的機會,走到土牆根前,竟把土牆挖了個洞,伸手要到外頭去接文章。這樣的環境能出什麼樣的人才官吏,又怎么能使清政府千秋萬代呢,這裡體現出了清滅亡的實質漏洞。

在這本書中作者筆下的人物無論是孝子還是逆子,無論是升官者還是罷官者,無論是翰林學士還是侍讀,都寫得形象逼真,美醜可見。這本書的語言也是很有藝術的,經常三言兩語就使人物“窮形盡相”。沒有藝術的語言便不是文學,文學應該是語言藝術的寶塔。它的任何部位都應閃爍著語言藝術的光澤,《儒林外傳》全然達到了這一標準。這本書的藝術結構很獨創,沒有貫穿始終的事件,沒有貫穿始終的人物,但卻有貫穿始終的思想。用功名富貴引出不同的各類人物,藉以否定了那時的科舉社會制度,並且批判了政府。

《儒林外史》不僅有豐富的深刻的思想,還有卓越獨特的藝術風格,通篇貫穿了“諷刺”藝術的技巧,它的諷刺藝術幾乎達到了超及古人,後無來者的地步。所以我更加喜歡這本書,它的語言藝術、文學藝術都是堪稱一流的。相信這本文學經典會一直傳承下去!

國中生《儒林外史》讀書筆記
中學生《儒林外史》讀書筆記
名著《儒林外史》讀書筆記1500字
高中《儒林外史》讀書筆記
關於《儒林外史》的讀書筆記
《儒林外史》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