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級讀後感:女神的讀後感言

一顆火熱的赤子之心——我看《女神》內容提要:《女神》收集了郭沫若1919年到1921年間的主要詩作,連同序詩在內總計五十七首,基本上是作者留學日本時所作。筆者選取其中包含對祖國無限熱愛的詩作,分成幾個方面進行闡述,讓讀者領略郭沫若早年詩歌的洶湧澎湃。關鍵字:郭沫若、女神、浪漫主義、愛國。 正文:19xx年初,一位青年登上開往日本國東京的輪船,為了拯救危難中的祖國而去尋求真知、掌握實幹。距離辛亥革命的爆發,已經過去兩年多了。然而,就在輪船啟程的上海黃浦江口,外國的軍艦仍在肆無忌憚地游弋著;一隊隊的中國勞工,在紅頭阿三的監督之下,背著一袋袋貨物在碼頭邊來來去去。落後的恥辱、自強的願望,重重壓在青年心頭。 他就是郭沫若。積鬱在心底的感情,自1919年後半段開始,像潮水一樣迸瀉出來。一種對祖國的熱情歌頌、對舊社會黑暗的強有力吶喊與控訴,凝鑄成了一首首滿含深情的動人詩篇。這種感情是多元的,因為詩人的心思是複雜的。 首先是對祖國不顧一切的、瘋狂的愛。在《晨安》詩中,作者一口氣喊出了27個“晨安”!揚子江、黃河、萬里長城、帕米爾高原乃至於喜馬拉雅山,都成為了詩人招呼的對象,由南向北、由低到高盡皆囊括。“年輕的祖國”“新生的同胞”“快來享受這千載一時的晨光呀”,作者透過這一系列鮮明宏大的意象,暢快展示了一個幅員廣闊、名勝眾多的大中國,一股對祖國滿腔熱忱之情油然而生。《爐中煤》是另一首情感充沛的機警小詩,作者巧妙地借煤的燃燒自比,而將中華古國比作一個“年青的女郎”,其大膽奇麗的想像使人眼前一亮。“我為我心愛的人兒,燃到了這般模樣!”——“希望祖國體諒我的拳拳之心,讓我為國效勞吧!”詩人正是在表達這一層意思,而順著他的筆觸,一個嶄新的、煥發生機的美麗土地便會呈現在我們面前。郭沫若是學醫的,他順理成章地藉助了燃燒這種劇烈的化學反應有力地詮釋了“爐中煤”這個溫暖鮮亮的題目。此外,《黃浦江口》也是值得關注的作品,這首寫在1921年4月3日的短詩在總共的十二句中頻繁使用感嘆號,“平和之鄉喲!”“我的父母之邦!”首尾呼應,體現了作者留日兩年短暫歸國探親時,重見祖國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時的欣喜,情不自禁地發出了由衷的讚美。 不過,美好的遐想過後,詩人看到的依然是一個金甌殘缺、民不聊生的神州大地。這種急轉而下的情緒突出表現在寫完《黃浦江口》的第二天所作的《上海印象》一詩中。“我從夢中驚醒了!disillusion(幻滅)的悲哀喲!”好個“驚醒”“幻滅”,筆者立馬感覺到了一種無可名狀的悲哀。詩人繼承了他一貫的豐富感情、細膩口吻,卻營造了一個陰森恐怖的氛圍,以致於詩中竟出現了“屍”“骷髏”“靈柩”這些死亡意象,不加掩飾也無需掩飾。俗話說:愛之深望之切。詩人內心深處還是在表達愛,不過得加一前提:改造社會、變革制度。在《浴海》一詩中,郭沫若痛快淋漓發出了“趁著我們的血浪還在潮,趁著我們的心火還在燒,快把那陳腐了的舊皮囊,全盤洗掉!”“新社會的改造,全賴吾曹!”這樣激盪的口號,這就是一個無畏的敢於破壞舊秩序的志士、一位高唱激昂戰歌的勇士!在中國共產黨尚未誕生的時候,在許多熱血青年因找不到出路而苦悶彷徨的時候,郭沫若的詩作已經旗幟鮮明打出了暴力、革命、破壞等標語。“一切政治(社會、宗教、學說、文藝、教育)革命的匪徒呀!萬歲!萬歲!萬歲!”(《匪徒頌》)、“不斷的破壞,不斷的創造,不斷的努力喲!”(《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等諸多詩篇正是在陰霾籠罩下身居異國的愛國主義者最嘹亮的呼喊,而在《巨炮之教訓》這首政治氣息濃厚的詩中,作者把前進的道路寄托在了社會主義上(“列寧先生卻只在一旁喊叫,‘為階級消滅而戰喲!為民族解放而戰喲!為社會改造而戰喲!’……”)這種很超前的民主主義意識,在萬馬齊喑的舊時代,實在是很難得的。郭沫若回憶說,他最初選擇醫學,是想拿它“來作為對於國家社會的切實貢獻”,後來從事文學創作活動,是想借文學“鼓動起熱情來改革社會”。其實,筆者認為,郭沫若具有非常敏銳的政治頭腦。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之後,他便迅即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現代文學大師中算是很早的了。這種成熟政治觀念的一些端倪便體現在《女神》詩集的很多篇章里。 對祖國的愛是神聖的,而對人民大眾、全世界就更顯得無私與博大。前文中提過的《晨安》除了描繪中國的壯美河山之外,還以大量筆墨抒寫了蘇伊士運河、紅海、尼羅河、金字塔、恆河、太平洋、沉思者雕塑等聖地勝景。詩人把自己放在全世界的面前,以一個黃皮膚、黑頭髮的中國人的身份向全世界致意,這樣的胸襟與獨到的眼光在之前的中國詩人群體中是難以尋覓的。而在著名的抒情長詩《地球,我的母親》中,詩人反倒展現了性格中天真爛漫的一面。在夢一般的詩境中,作者偽裝成了一個孩子,“赤裸著我的雙腳”“在你的背上匍行”乃至於“永遠和你相親”。並且將工人稱讚為“全人類的普羅美修士”、農民稱頌為“全人類的褓母”,再次從一個角度凸現了博愛磅礴的氣勢與不可阻遏的伸展力。詩集中最後一首《西湖記游》之《雷峰塔下》里,詩人以驚世駭俗的筆吻寫下了“他(老人)那筋脈隆起的金手,我想去跪在他的面前,叫他一聲:‘我的爹!’把他腳下的黃泥舔個乾淨。”比起春秋五霸重耳年輕時流亡途中接受一位農人遞過來的泥巴的經典事例,郭沫若又一次在藝術上達到了飛躍,也是他對工農階層熱愛的最為崇高的表示了。作為一名平凡的知識分子,郭沫若為後來的臧克家、艾青、郭小川等詩人開了一個風光的頭。從此以後,工農的形象開始融入中國現代詩歌的範疇之中。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郭沫若的愛如同那首膾炙人口的民歌《鴿子》一樣,灑遍全中國、溝通了整個地球。 詩人對美好未來的嚮往充分傾訴在了《鳳凰涅磐》這首鎮書之作上。祖國的悲慘現實鋪設在前、為前途而進行的英勇鬥爭緊接在後、最終一個燦爛輝煌的明天原原本本呈給了觀眾,大幕便應聲而落。郭沫若變成了一個出色的導演,將他所有的喜怒哀樂分配給了詩中的各個元素。他的指揮棒一起,真摯的感情有了、綺麗的想像具備了、大膽的自我形象也存在了。《鳳凰涅磐》是郭沫若情感勃發的最高潮,仿佛一首高亢的《我愛你,中國》就在耳旁迴蕩。 郭沫若的浪漫主義文學創作始於詩集《女神》,終結於戲劇《屈原》。縱觀他解放後的詩作,多以歌功頌德為中心、宣揚新社會新風尚的風雅之作,著實乏善可陳。以至於後代評論家不客氣地說他已經淪為一個不折不扣的御用文人。筆者認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激情燃燒的歲月也是有盡頭的,倒不如忘卻郭老後半生政治唱和的日子,將奔放的《女神》連同後來的《星空》《前茅》《恢復》詩集一道熔煉於自己的胸臆中,永遠留存一個英姿颯爽的青年形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