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系統工作總結及工作思路

(五)最佳化服務環境,全力推進亭湖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一是努力做好環境監測工作。在“2·20”市區水源污染事件發生後,每天派工作人員在黃尖、伍佑等5個河流斷面進行24小時監測,每隔1小時送水樣到市中心站,持續1個月,圓滿完成了上級交辦的工作任務。在新洋港死魚事件、汛期監測、節假日監測、鐵錳等重金屬超標監測採樣中都能保質保量完成任務,未出任何差錯。今年7月份以來,累計到城西水廠取水口採樣300餘人次,行程4000餘公里。全面完成了全區農村地表水監測任務。投入資金新添置智慧型空氣採樣器、tsp大氣採樣器各4台套。積極開展了“助民助企”環境監測服務月活動,在各社區為市民免費開展室內空氣品質檢測服務,為匯源食品飲料有限公司開展環境監測專項服務,幫助企業完善相關的監測質控體系、整理監測數據、建立資料台賬。全年進行日常監督性監測9批,信訪監測12次,重點源監測32家,共獲得1747個監測數據。

二是招商引資爭取資金工作取得新突破。局黨組非常重視招商引資工作,在年初審時度勢地成立了項目辦,由一名經驗豐富、工作能力強的科長兼任項目辦主任。全年多次由局主要負責人帶隊,分赴上海、天津、宜興、寧波等經濟發達城市招引項目。完成了招引4000萬元的項目1個(鹽城三人行印染有限公司),6000萬元以上的項目2個(鹽城俊穎置業有限公司房地產開發項目、鹽城聯達建材有限公司商品混凝土項目),同時還有一個投資3億元的江蘇興邦環保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水處理膜環保技術項目即將簽約。積極為江蘇飛馳、萬源化工分別爭取省節能減排專項引導資金50萬元、150萬元;為城北污水處理廠爭取淮河流域中央財政水污染防治補助資金618萬元;為金陳、蔡墩、鹽灣三村爭取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補助資金60萬元。

三是不斷加強機關黨風廉政建設。開展了環保法律、自律、紀律的“三律”教育,編印了《鹽城市亭湖區環境保護系統工作人員行為規範若干規定》。對重點崗位進行督查,出台了《亭湖區環境監察稽查辦法》,對環境監察、收費、信訪進行內部稽查和責任追究,對發現的問題進行了堅決地糾正,辭退了一名聘用人員,對兩名工作人員進行誡勉談話,進一步促進了我局工作作風的轉變和執法的規範。成立了局民主理財小組,每季對全局財務情況進行檢查剖析,並在一定範圍內分開理財情況,財務管理實現了全過程監督、全方面公開。開展了“勤廉點述”活動,邀請區紀委領導和10位行風監督員參加點評會議,由局班子成員進行廉政述職,並由局班子成員根據各自分工對現場提出的“點題”內容作出了詳細的說明。進一步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的各項要求,努力構建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使我們整個環保隊伍在黨風廉政教育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能力,不斷提升工作業務的能力,不斷提升服務經濟發展的能力,不斷提升保障環境安全的能力。

二、2011年工作思路

2011年,是 “十一五”目標任務的收官之年,是“十二五”開局打基礎關鍵之年,是環保部門搶抓新機遇,求得新發展,再登新台階之年。我區環保工作的總體思路是: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和環保優先方針,以生態區建設為載體,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根本,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全力以赴抓減排,堅持不懈抓執法,審時度勢抓“創模”,努力讓人民民眾喝上乾淨的水、呼吸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生活,加快建設生態文明,為新亭湖作出積極貢獻。

(二)基本思路

重點工作創新突破,單項工作爭先創優,整體工作名列前茅。

(三)主要目標

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全面完成市下達我區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年度削減指標;完成生態區建設規劃、“十一五”環保規劃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年度目標任務;全區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保持在100%,全區地面水、空氣環境質量和聲環境質量達到各環境功能區標準;黨風廉政建設和文明行業創建位次前移。

(四)推進措施

1、以推進科學發展為中心,努力推進全區經濟社會科學和諧發展。

加大污染減排力度。積極推進工程、項目、監管減排,確保完成年度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強勢推進城北污水處理廠及其配套管網建設、伍佑鎮生活污水處理管網及提升泵站建設,實現工程減排;加強建設項目環境管理,嚴格把好項目準入關、環評關、驗收關,切實提高項目準入門檻,實施源頭控制,實施結構減排;通過強化對企業污染治理設施的監督管理,確保所有治理設施高效穩定運行,實施監管減排。

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新興產業、特色產業,致力提高產業向園區發展集聚度,致力突破龍頭帶動項目,致力推動產業鏈向高端延伸。堅持以打造環保、led和新光伏、汽車零部件三大百億級產業為抓手,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新興產業,加快產業、企業、技術、產品升級步伐,推動傳統工業向新型工業轉變。最佳化發展布局,打造特色園區、城市新區,促進城鄉協調互動發展,以經濟結構調整升級,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增創發展新特色、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