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系統工作總結及工作思路

鼓勵發展綠色經濟。大力發展循環生產,建設綠色工廠。積極鼓勵和引導企業按照資源循環利用的要求最佳化生產流程,實施“水與媒介閉路循環”和“物料與能量多級利用”。對超標、超總量排污企業,沒有完成減排任務的企業,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積極推動企業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建設。充分發掘各方面的潛力,不斷推進具有亭湖特色的環保產業、綠色經濟向集團化、規模化、高科技方向發展。積極創造條件,引導和吸引三產業使用清潔能源,實施清潔論證,向環保型、清潔型轉化,從而推動我區三產業綠色健康穩定發展。

2、加快兩項創建進程,促使區域環境質量顯著改善

一是加大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力度,加快生態區建設進程。紮實推進“創模”。 全面啟動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開展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的調研工作,根據《“十一五”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考核指標及其實施細則》,對6大類考核指標進行了認真對照分析,明確各塊、各部門的職責分工,列出了“創模”工作時間表,制定出台《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工作方案》。深入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確保大氣環境質量的全面達標。實施“碧水工程”。全力推進水環境的綜合整治,不斷改善區域水質狀況,確保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100%。實施“寧靜工程”,強化市區環境噪聲管理,督促市區營業性娛樂場所採取防護措施,做到隔聲降噪,達標排放。有效控制並降低商業噪聲污染。穩步推進生態區建設。繼續組織實施十大類重點生態工程項目建設,繼續開展環境優美鄉鎮、生態村以及環境友好企業、綠色社區、綠色學校、綠色家庭等不同層次的良好生態創建活動。重點推進國家級、省級環境優美鄉鎮創建工作。對全區保護區的建設和管護情況進行全面調查,抓好保護區的建設與管理。推動以“六清六建”為重點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確保完成“十一五”和年度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任務。

二是加強環保產業園創建生態園區力度,有效保護區域環境。促使環保產業園成為環保先進制造業基地、環保科技創新和轉發基地、環保文化創意基地和宜居宜業的生態新城,建成綠色生態環保產業園,完善和落實園區規劃環評制度,堅持先環評,後建設。加強項目管理,對不符合環保規劃要求、超過區域環境容量和生態承載能力的項目,予以調整或否決。加強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園區配套建設污水處理廠、集中供熱等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工業“三廢”集中處置。入園項目按照“三同時”的要求,加強污染處理設施建設。切實加強園區項目環境監管,嚴肅查處違反環評和“三同時”要求的建設項目,建立長效管理機制。

3、強化三項基礎工作,全力推進經濟工作有序開展

一是加大飲用水源保護力度。編制完善全區飲用水源地環境保護規劃,推進保護區管理規範化建設;拆除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區內所有工業或生活排污口,區內所有廢水排放企業全部實現關閉或搬遷;建立健全飲用水源應急處置預案,有效應對水源突發事件,確保飲用水源水質穩定達標,不發生重特大安全事故。

二是解決突出環境問題。繼續在全區組織環保突擊檢查行動,緊緊盯住市及市以上環保審批監管的建設項目、重污染源工業企業和民眾信訪投訴的熱點企業,定期或不定期的逐個突擊檢查,實施有效監管。對省控、市控污染源和飲用水源取水口,實施線上監測、實時監控。加大環境監察頻次和處罰力度,提高污染源穩定達標比例。對主要污染物未達標、達量的排污單位必須依法實施限期治理,對違法排污企業嚴厲打擊。對不執行環境影響評價、違反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施“三同時”制度、不正常運轉治理設施或偷排漏排污染物、超標排污、不遵守排污許可證制度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等違法行為,予以重點查處。通過環境安全隱患排查,切實做到排查不留死角,整治不留後患,預防重特大環境污染事故的發生。

三是最佳化環境服務經濟。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審批中,努力做到既主動服務,又嚴格把關,既保證經濟快速發展,又在發展中解決環境問題,爭取重大項目不因總量問題而無法通過審批,真正實現環境與經濟的雙贏。建立項目環評、審查、驗收局長會辦制度,嚴格環境準入標準。嚴把建設項目環保竣工驗收和試生產核准關口的同時,創新完善驗收和試生產工作制度和程式,加強驗收和環境監察之間的聯動,繼續強化試生產核准工作力度,前移驗收關口,最佳化驗收程式,使試生產核准、驗收監測、綜合性驗收形成有效工作鏈條,杜絕可能引發環境事故的漏洞。制訂園區環境管理辦法,開展整體環評和環評後評估,督促園區規劃環評全面實施。發動全局系統幹部職工,為區環保產業園招商引資。積極申報專項專貸。

4、落實四項舉措,提升環保新形象

一是建設清水走廊。全面落實《“清水走廊”三年行動方案》,建立健全區、鎮(街道、園區)、村居三級河段長制,做到分級負責、分級管理、分片包乾,強力推進河道綜合整治進程。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明確沿河產業發展方向,在做好河道整治項目的立項、科研、設計的工作的同時,嚴把項目準入關。開展沿河“三高兩低”企業、“新五小”企業專項整治工作。加大水環境監督管理力度,堅決查處違法排污行為,依法實施徵收超標排污費、限期治理、限產限排、搬遷、停業直至關閉的“組合拳”,大力推進水源保護區的治污減排工作。強化水質監測工作,詳細了解水質變化情況、分析原因、及時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