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種植業發展工作計畫

為了深入貫徹落實黨的xx屆三中全會、《陝西省實施七大工程促進農民增收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和市委、市政府《關於進一步促進農民增加收入的決定》精神,加快全市種植業發展步伐,促進農民增收,特制定本規劃。

一、全市種植業發展現狀

(一)發展成效

1.種植業內部結構進一步最佳化,主要經濟作物快速發展。全市初步形成了馬鈴薯、茶葉兩個區域性優勢產業帶和蔬菜、中藥材、烤菸三大地方性特色產業板塊。主要經濟作物發展迅速,已成為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2.綠色產業健康發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穩步提升。全市7縣區整體通過無公害農產品產地整縣環境評價認定,無公害農產品面積達到218萬畝,認定“三品”基地113個,認證“三品”產品59個,提前完成“xx”100個產地、50個產品的規劃任務。農產品質量安全合格率達95%以上。

3.農業基礎建設逐步加強,種植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到XX年底,全市有效灌溉面積59萬畝,水平梯田面積105萬畝,農業機械總動力64萬千瓦,機耕、機播水平分別達到13.3%和14.5%,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明顯提高。氣象災害損失率控制在10%左右,生物災害損失率控制在3%以下,有力保障了糧食和農業生產的穩定發展。

4.農業科技水平不斷提高,信息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主要農作物良種普及率達到95%,農業綜合技術入戶率達到80%以上。XX年全市設施農業投產面積1.1萬畝,年均培訓農民50萬人次,市、縣兩級農業專家及時為民眾提供農業技術、市場信息和產業政策等服務,使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不斷提高。建成了1市7縣區農業信息網、75個鄉鎮信息站和558個村級農村信息站的四級信息網路。

5.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民眾溫飽基本解決。隨著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全市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有了較大幅度提高。近三年平均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07.3萬畝,畝產180.0公斤,總產量55.3萬噸,人均占有糧食230公斤,民眾溫飽問題得到基本解決。

(二)主要問題

一是基礎條件較差,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高,抵禦大災和突發性災害的能力還很低。二是種植結構及布局還需進一步最佳化。三是農業產業化水平較低,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實力弱,產品附加值較低,市場競爭力和輻射帶動能力不強。四是農業投入資金不足,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套用和有效轉化。

(三)發展機遇與潛力

1.發展綠色農業自然條件優越。商洛地處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帶,地理區位特殊,生態類型多樣,農作物種類和品種資源豐富。獨立的地理單元,良好的自然條件,為發展綠色農業提供了有利條件。

2.優勢產業和產品基地初步形成。全市已形成兩個優勢產業聚集帶和三個產業板塊,區域性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初具規模,為農業產業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3.國家對農業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一是國家加大了對糧食生產的支持力度,糧農的直接補貼逐年增加。二是國家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科技投入繼續增加。三是國家加大了政策性金融支農力度。四是農民工培訓力度不斷加大,農民科技文化水平和職業技能水平不斷提高。五是農業將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招商引資環境更加寬鬆。

二、總體思路和目標

(一)總體思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重點,實施項目帶動、科技帶動戰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深化種植業結構調整,合理配置資源,最佳化區域布局,推進產業化經營,全面提升種植業產品市場競爭力,努力實現糧食穩定增產、農業持續增效、農民持續增收和農產品競爭力不斷增強,促進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快速發展。

(二)發展原則。科學配置資源,促進可持續發展;最佳化區域布局,推進產業化發展;堅持市場導向,提升質量效益;依靠科技進步,實施項目帶動發展。

(三)發展目標。到XX年,全市坡度在25°以下的耕地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300萬畝,單產提高20公斤,產量力爭達到60萬噸,人均占有糧食250公斤;油料發展到20萬畝,產量達到2.4萬噸;經濟作物發展到110萬畝;建設2個具有規模和效益的優勢產業帶和3個產業板塊;建設一批規模較大的無公害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培育一批在省內外知名的農產品品牌;培育一批在市場上有較強競爭力的農產品種類。種植業總產值達到57億元以上,年均遞增16.7%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000元,其中,種植業收入人均達到900—9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