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課程設計小結2篇

通過這次課程設計,把先修課程(機械製圖,機械製造,機械設計,冷衝壓與塑膠成型機械,模具工藝學,模具材料與熱處理,冷衝壓模具設計資料與指導,冷衝壓工藝與模具設計)中所學到的理論知識在實際的設計工作中綜合地加以運用。使這些知識得到鞏固發展,初步培養了我冷衝壓模具設計的獨立工作打下良好基礎,樹立正確的設計思路。

在這短短的十幾天裡,從白紙到完成模具總裝圖,零件圖,設計說明書。學到很多原本學到的但不是很懂的知識,了解了一些設計的原理和過程。例如,沖裁模具設計一般步驟:

(1)沖裁件工藝性分析;

(2)確定沖裁工藝方案;

(3)選擇模具的結構形式;

(4)進行必要的工藝計算;

(5)選擇與確定模具的主要零部件的結構與尺寸;

(6)選擇壓力機的型號或驗算已選的壓力機;

(7)繪製模具總裝圖及零件圖;

還有更多的知識,在這裡不做過多的敘述。

雖然在這次設計過程中遇到很多問題與麻煩,但通過輔導老師的耐心教導和幫助,克服了這些困難。在此,我向一直關心支持我的各位輔導老師道一聲:謝謝!

在這次設計中,我總結了:要學會親自去嘗試,不要害怕失敗。失敗也是一份財富,經歷也是一份擁有。

此外,這次設計過程中還有許多不如意和不完善的地方,通過這次的經歷,希望以後會越做越好!

模具課程設計小結(2):

1、當開模行程與模具厚度無關時

這種情況主要是指鎖模機構為液壓-機械聯合作用的注射機,其模板行程是由連桿機構的做大衝程決定的,而與模厚度是無關的。此情況又兩種類型:

⑴ 對單分型面注射模,所需開模行程h為:

s h = h1 + h2 + (5~10) mm

式中,h1—塑件推出距離(也可以作為凸模高度) (mm);

h2—包括澆注系統在內的塑高度 (mm);

s —注射機移動板最大行程 (mm);

h —所需要開模行程 (mm)。

⑵而對雙分型面注射模,所需開模行程為:

s機 h = h1 + h2 + a +(5~10)mm

式中,a—中間板與定模的分開距離(mm)。

而本設計為雙分型面,則

h= h1 + h2 + a +(5~10)=14+124+133+10=281mm ≤s機=380 mm

2、推出機構的校核

各種型號注射機的推出裝置和最大推出距離各不同,設計模具時,推出機構應與注射機相適應,具體可查資料。

三、澆注系統設計

1.澆口的位置選擇

由於模具是一模一腔,澆口初定為點澆口,為了平衡澆道系統,因此分澆道選擇在模具中心位置的側邊。如圖1-5所示

圖1-5澆口位置

2.流道的設計

流道的設計包括主流道設計和分流道設計兩部分。

主流道通常位於模具中心塑膠熔體的入口處,它將注射機噴嘴注射出的熔體導入分流道或型腔中。主流道的形狀為圓錐形,以便熔體的流動和開模時主流道凝料順利撥出。主流道的尺寸直接影響到熔體的流動速度和充模時間。另外,由於其與高溫塑膠熔體及注射機噴嘴反覆接觸,因此設計中常設計成可拆卸更換的澆口套。還有主流道要儘可能短,減少熔料在主流道中的熱量和壓力損耗。圖1-6為主流道澆口套的結構圖。

圖1-6澆口套

分流道是主流道與澆口之間的通道。在多型腔的模具中分流道必不可少。在分流道的設計時應考慮儘量減少在流道內的壓力損失和儘可能避免溫度的降低,同時還要考慮減少流道的容積。因此,該分流道設計為直徑7.68mm,長度為 半圓截面,如圖1-7所示。